•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王少普:美日應防止對華政策的結構性矛盾擴大

    最近,“日美安保磋商委員會”(2+2會議),公布了兩國自2005年以來首次全面修改的共同戰略目標。日本輿論認為,該共同戰略目標“展示出牽制中國軍力擴張,聯手對抗中國的姿態”。這種戰略選擇,反映美日對華政策的結構性矛盾在擴大,即“政冷經熱”,其源于中美日以及世界大勢的變化。

    蘇聯解體,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世界曾分立為三的市場,統合為一個全球市場,經濟全球化實現巨大跨越。在此背景下,中美日三國經濟依賴程度大幅遞升。但與此同時,隨著中國國力增強,美日在安全上對中國的防范要求也與日俱增。目前,導致這種情況的重要原因,是中國海上力量的較快成長。近日,中國11艘艦艇經宮古海峽公海進出“第一島鏈”,美日如臨大敵,便是此種心態的反映。

    中國在地理上兼具廣袤大陸與漫長的不凍海岸。歷史上,由于農耕社會的安土重遷和邊患長期來自西北等原因,眼光主要集中在大陸,忽視了海洋。但這種情況不可能永久不變,世界早晚要面對一個走向海洋的中國。1904年,英國地理學家麥金德便斷定中國人會將他們的勢力擴展到陸地疆域之外,“可能會給世界自由帶來黃禍,僅僅因為他們會在這片巨大大陸的資源之上新添一片海域”。

     “黃禍”說乃杞人憂天,中國會走向海洋卻是確實的。遺憾的是,現今美日有些戰略家只記住“黃禍”說,卻沒有認真思考,中國是在怎樣的時代條件下走向海洋?中國在怎樣走向海洋?

     “黃禍”說盛行時,世界處于帝國主義時代,依靠實力爭奪殖民地和擴大勢力范圍,是當時世界主要大國的行事原則。麥金德以此心度中國之腹,“黃禍”說當然順口而出。但現今仍奉此說為圭臬,視中國走向海洋為威脅,便令人費解了。如今的時代條件與當初至少有三大區別,首先,人類的共同利益擴展,各國之間的相互依賴增強;其次,國際社會有了進步,在擺脫“叢林原則”上跨出了重要步伐;再次,各大國對毀滅性武器的掌握,限制了大規模戰爭發生的可能。

    中國是在這樣的時代條件下走向海洋的。識時務者為俊杰,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深刻了解順應潮流的重要性。中國選擇了和平發展的道路,也選擇了和平走向海洋的道路。這條道路最重要的特征,首在它是按照國際法展開的;其次,在對國際法的理解出現分歧,發生爭端時,主張通過談判,和平解決爭端,同時盡量防止局部沖突影響全面關系;再次,受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指導,軍事上后發制人。通過這樣的道路,中國在提升保衛自己海洋合法權益能力的同時,積極擴大與各國的合作,努力承擔起在海洋上應該承擔的國際責任。

    面對中國這樣的選擇,美日對華政策的結構性矛盾卻在擴大,除冷戰思維的影響外,深層次原因還在于美日與中國等新興大國,沒有就如何順應潮流,推動世界秩序,包括世界海洋秩序向著良性方向調整這樣的重大問題達成共識,建立信任。

    當今世界,多極化趨勢更加明朗。由此趨勢,世界可能出現三種前途,其一,美國力圖維持其“霸主”地位,導致國際關系多方面緊張;其二,多極化造成無序化,國際關系陷入混亂;其三,美國與新興大國,與世界各國,共商如何使世界的霸權穩定結構比較順利地向國際關系民主化的方向轉變,從而建立起能包容并使多極化有序發展的新型世界秩序。

    第一條道路,美國已感力不從心;第二條道路,必須避免;第三條道路,方為世界正途。美國部分戰略家也在某種程度上認識到這一點。日本從其國家的長遠利益看,更應該存在選擇第三條道路的要求。美日的政治家們,如果能在這個層面和視角上,對待中國走向海洋的問題;能與中國,與世界各國平等地探討建立新型海洋秩序的問題,不僅美日對華政策的結構性矛盾可以消解,海洋也將變得更加安全、繁榮與美好。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上海交大環太研究中心主任)

     

     


        來源:東方早報2011年06月30日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