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上海研討 "美退俄進":歐亞體系走向何方
日期:
作者:陸益峰
來源:文匯報
http://www.news365.com.cn/xwzx/gj/201106/t20110629_3074156.htm
當前,歐亞大陸腹地的大國戰略博弈暗流涌動,尤其是以近日美國從阿富汗撤軍為標志的美國戰略調整令人矚目。
歐亞大陸的國際關系將如何演進?中國面臨怎樣的機遇與挑戰?近日,上海社會科學院歐亞研究所在慶祝建所30周年之際,與上海市世界史學會聯合舉辦了主題為“后冷戰時代歐亞國際關系的演進”的學術研討會。
美國在歐亞地區的干預能力相對下降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楊潔勉認為,隨著上海五國機制的建立并發展為上海合作組織,歐亞地區國際關系機制化建設進程取得歷史性成果。“9·
后冷戰時代,歐亞地區國際關系的一個顯著變化是從兩極體制向多層次的區域和跨區域機制發展。上海社科院歐亞所研究員、上海市世界史學會會長潘光認為,區域合作機制的興起和發展,極大地改變了地緣政治態勢,給中國的和平發展帶來了不少機遇,除了跟蹤研究熱點問題以外,更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歐亞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轉型,以及地緣格局的發展趨勢。
進入21世紀以來,歐亞地緣格局發展呈現兩個趨勢:第一個趨勢是在歐亞大陸腹地地緣政治競爭加劇。第二個趨勢是歐亞大陸兩端的地區合作發展深化,以歐盟為主的西部和以上海合作組織為首的東部合作上升,地緣因素成為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和軍事安全合作的內生性動力之一。
上海社科院歐亞所國際安全與合作研究室副主任傅勇認為,歐亞腹地地緣競爭主要有3個特點:第一,地緣競爭主要操控者是美國,冷戰后美國企圖憑借自己的實力重新塑造歐亞版圖,同時美國的對外干預能力相對下降。第二,歐亞地緣競爭主要在美國和俄羅斯之間進行,出現了美攻俄守、美退俄進的態勢。第三,宗教民族沖突、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威脅上升,成為地緣政治沖突和潛在競爭的熱點。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院長夏立平認為,美國是影響歐亞地區政治安全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國的歐亞戰略從維護全球領導地位出發考慮。當前,美國向歐亞大陸核心區域推進的勢頭遭受挫折,更多地強調多邊主義力圖保持和擴大已有成果,謀求在阿富汗和中亞保持長久的軍事基地。
歐亞大陸上的中亞、中東以及俄羅斯都是世界上主要的產油、產氣地區,各大國圍繞能源產地、通道和市場的利益碰撞和沖突成為歐亞地緣政治經濟競爭的重要內容,從海灣戰爭到利比亞戰事均可透視其幕后的能源因素。上海社科院歐亞所所長余建華認為,歐亞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在世界能源政治的地位和影響不斷加大,亞洲新興經濟體越來越成為全球能源消費最快的區域。傳統石化能源依然是全球主要能源品種,天然氣時代將成為石油時代向新能源時代過渡的中間階段,節能減排、國際氣候治理和新能源浪潮引導著全球能源格局發展的未來走向,自然也會對歐亞國際關系發展走向發揮不容低估的影響。
中國應主動塑造友善有利的外部環境
中國的發展重塑歐亞地區乃至世界的地緣格局,但歐亞地緣格局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也對中國形成了挑戰。當前世界主要力量在歐亞地區的戰略博弈暗流涌動,全球性大國、地區大國和周邊國家對中國的發展強大心態復雜。因此,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黃仁偉認為,中國在歐亞地區所處的戰略地位面臨發展變數。中國面臨著陸權和海權、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之間的戰略性選擇,中國首先必須有效維護中國在歐亞地區的戰略支撐,充分利用自身作為陸權大國的地緣優勢,最大限度地發揮陸權優勢彌補海權劣勢。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沈丁立認為,中國在考慮歐亞地區戰略時,必須在致力于發展自身的同時,通過自身的發展為他者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從而主動塑造友善有利的外部環境。
楊潔勉建議,未來10年中國的歐亞戰略要把握好以下3個方面:第一,要從全球角度界定中國自身的歐亞地區戰略,要準確地確定自己和其他國家所處的歷史方位;第二,要從國際體系建設的高度,從建章立制的角度加強上海合作組織內外機制的建設;第三,要從全球和地區治理層面,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向歐亞地區提供必要的公共產品,從物質的到非物質的公共產品。在這些方面,中國還任重道遠。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俞新天認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歐亞地區必然是世界上多種力量、多個國家、多種組織戰略合作和競爭,不可能成為某一個國家的后院,中國必須適應這樣一種力量格局的現狀。中國的歐亞戰略不能陷入“唯經濟論”,必須有全面和綜合性的長遠戰略考慮。
本報記者 陸益峰(上海社科院歐亞所張屹峰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