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正式公布了從阿富汗撤軍計劃的重要細節,計劃從今年7月起,開始撤回駐扎在阿富汗的作戰部隊,并希望在2014年前逐漸將治安轉交阿富汗方面。
這一決定體現了美國國內要求盡快結束阿富汗戰爭的強大民意。2009年12月,奧巴馬曾下令向阿富汗增派3.3萬名士兵,并保證第一批美軍將在18個月后撤離。美國目前在阿富汗的駐軍已達10萬人,美國政府每月為阿富汗戰爭的花費高達100億美元。美國民眾對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長期耗用國家龐大資源,已越來越反感和不耐煩。最近一次民意調查顯示,接受調查的人中有64%的人認為,阿富汗戰爭不值得再打下去。而在2009年年底,這個數字則為44%。
5月初,美國實施跨境行動,成功擊斃了基地組織一號頭目本·拉丹。這為其撤減兵力和調整阿富汗戰略提供了有利契機。一方面,本·拉丹之死表明反恐戰爭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使美國國內的復仇情結緩解,撤減兵力可謂順應時勢。另一方面,拉丹被擊斃也為美國調整“后拉丹時代”的“阿富巴戰略(阿富汗·巴基斯坦戰略)”提供了依據。作為戰略調整的另一體現,在戰場外,美國和其它世界大國正在與塔利班舉行旨在結束近10年戰爭的會談。
不過,此次宣布撤軍只是美國“阿富巴戰略”中的策略調整與戰術改變,而非戰略退縮,更非完全退卻。從表面來看,奧巴馬宣布撤軍是推行“退出戰略”;但從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考量,美國仍想千方百計地保留和鞏固其在阿富汗的既得利益。當前,美國正在爭取與阿富汗政府談判簽署戰略合作伙伴條約,力圖以法律形式保障美國在阿富汗駐軍的權利與既得利益。就在奧巴馬宣布撤軍的同時,美國軍方宣布將花費3億美元在阿富汗南部和北部地區擴建空軍基地,以巴格拉姆、坎大哈等基地為核心,積極編織地區軍事基地網。同時,美國還逐步向阿富汗增派軍事顧問,降低直接參戰部隊數量,意圖最終達到“阿人治阿”的戰略目的。此外,美國還將加強地區國家協調機制建設,以減輕周邊大國對美國在阿富汗的戰略疑慮,使美國的“大中亞戰略”能夠得到順利推進。
奧巴馬此次高調宣布撤軍只不過是一次象征性行動。鑒于國內外對阿富汗戰爭反對聲浪持續高漲,奧巴馬此舉既可以安撫美國民眾和阿富汗民眾,又可以為2012年大選爭取連任造勢,體現了其政治考量。美國制定了從阿富汗撤軍時間表,卻又在阿富汗擴建機場和軍事設施,這是美國計劃在中東、南亞和中亞地區進一步謀求長期軍事存在的有力例證。美國力圖繼續掌控該地區局勢,強化對世界重要能源地帶的存在,保持對世界其他大國的威懾作用,以實現美國在此地區戰略利益的最大化。
這一決定體現了美國國內要求盡快結束阿富汗戰爭的強大民意。2009年12月,奧巴馬曾下令向阿富汗增派3.3萬名士兵,并保證第一批美軍將在18個月后撤離。美國目前在阿富汗的駐軍已達10萬人,美國政府每月為阿富汗戰爭的花費高達100億美元。美國民眾對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長期耗用國家龐大資源,已越來越反感和不耐煩。最近一次民意調查顯示,接受調查的人中有64%的人認為,阿富汗戰爭不值得再打下去。而在2009年年底,這個數字則為44%。
5月初,美國實施跨境行動,成功擊斃了基地組織一號頭目本·拉丹。這為其撤減兵力和調整阿富汗戰略提供了有利契機。一方面,本·拉丹之死表明反恐戰爭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使美國國內的復仇情結緩解,撤減兵力可謂順應時勢。另一方面,拉丹被擊斃也為美國調整“后拉丹時代”的“阿富巴戰略(阿富汗·巴基斯坦戰略)”提供了依據。作為戰略調整的另一體現,在戰場外,美國和其它世界大國正在與塔利班舉行旨在結束近10年戰爭的會談。
不過,此次宣布撤軍只是美國“阿富巴戰略”中的策略調整與戰術改變,而非戰略退縮,更非完全退卻。從表面來看,奧巴馬宣布撤軍是推行“退出戰略”;但從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考量,美國仍想千方百計地保留和鞏固其在阿富汗的既得利益。當前,美國正在爭取與阿富汗政府談判簽署戰略合作伙伴條約,力圖以法律形式保障美國在阿富汗駐軍的權利與既得利益。就在奧巴馬宣布撤軍的同時,美國軍方宣布將花費3億美元在阿富汗南部和北部地區擴建空軍基地,以巴格拉姆、坎大哈等基地為核心,積極編織地區軍事基地網。同時,美國還逐步向阿富汗增派軍事顧問,降低直接參戰部隊數量,意圖最終達到“阿人治阿”的戰略目的。此外,美國還將加強地區國家協調機制建設,以減輕周邊大國對美國在阿富汗的戰略疑慮,使美國的“大中亞戰略”能夠得到順利推進。
奧巴馬此次高調宣布撤軍只不過是一次象征性行動。鑒于國內外對阿富汗戰爭反對聲浪持續高漲,奧巴馬此舉既可以安撫美國民眾和阿富汗民眾,又可以為2012年大選爭取連任造勢,體現了其政治考量。美國制定了從阿富汗撤軍時間表,卻又在阿富汗擴建機場和軍事設施,這是美國計劃在中東、南亞和中亞地區進一步謀求長期軍事存在的有力例證。美國力圖繼續掌控該地區局勢,強化對世界重要能源地帶的存在,保持對世界其他大國的威懾作用,以實現美國在此地區戰略利益的最大化。
上海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胡志勇
來源:解放日報 2011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