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印度和巴基斯坦作為南亞地區兩個大國,其雙邊關系的穩定直接影響到南亞整個地區的穩定和發展。保持印、巴關系的穩定,符合印、巴兩國的長遠戰略利益,更有助于印度確立亞洲主要國家甚至世界大國的地位。同時也符合美國、俄羅斯和世界其他主要大國在南亞的戰略利益。
但是,由于印度與巴基斯坦關系正常化尚存在姿態性與機制性的障礙。在短期內,印度與巴基斯坦的關系不可能實現根本性的好轉,軍事沖突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基地”頭目拉丹長期藏身巴基斯坦這個事實顯示恐怖主義分子在巴基斯坦扎根較深。面臨嚴重恐怖主義威脅的印度,如何在進一步打擊恐怖活動的同時,處理好與巴基斯坦的關系,成為印度政策制定的一個難題。
印度反恐投鼠忌器
奧巴馬高調對外宣布美國在巴基斯坦擊斃拉丹后幾個小時,印度空軍參謀長奈克就公開聲稱,印度有能力對恐怖分子實施類似的外科手術式打擊。印度陸軍參謀長辛格表示,“只要這樣的機會來臨,那么印度三軍都有能力做到”。這一表態刺激和煽動了印度社會的反巴情緒。印度為什么不效仿美國采取類似行動到巴基斯坦抓捕那些2008年在孟買發動恐怖襲擊的恐怖分子?事實是,如果印度真的步美國后塵到巴基斯坦實施跨界抓捕行動,而這種“外科手術打擊”很可能又導致一場印巴戰爭。
印度和巴基斯坦作為南亞地區兩個大國,其雙邊關系的穩定直接影響到南亞整個地區的穩定和發展。印、巴之間的沖突是南亞地區發展的最大障礙,印、巴關系直接影響其南亞地區的戰略利益。印度與巴基斯坦一直在努力使兩國之間的和平進程緩慢推進。盡管如此,兩國又時常在軍備發展問題上進行外交恫嚇,以增加各自談判的籌碼。
印、巴關系是印度對外關系最敏感和最核心的問題之一,直接涉及印度對外政策的走向。印、巴兩國嚴重對立的局面使印度長期面臨極大的安全威脅和軍事壓力,并承受著經濟上的巨大負擔。印、巴關系是印度外交中最為棘手的歷史問題,是印度追求“世界大國”國家戰略的重要阻礙。印、巴兩國長期處于事實上的戰爭狀態,對印度崛起產生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并嚴重牽制了印度國民經濟的正常發展。因此,印度軍方人士關于對巴恐怖活動問題上的激進言論,對于改變雙邊關系有害無益,只能給“后拉丹時代”印巴改善關系添加麻煩。
克什米爾爭議淡化
長期以來,克什米爾問題是影響印度與巴基斯坦雙邊關系正常發展的核心問題。克什米爾爭端甚至嚴重影響到兩國的國內政治發展。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國對克什米爾歸屬問題的不同期待已經形成了各自被稱作“民族-宗教情感”的政治認知,這種政治認知的不斷加深反過來又導致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恐怖活動的蔓延,并在各自國家政治的發展進程中開始發揮作用。
早在1990年1月,巴基斯坦外交部長雅各布·汗強調,克什米爾問題應根據安理會決議,在聯合國監督下通過公民投票來解決。巴基斯坦政府主張通過和平談判逐步解決,但印度方面一直拒絕采用公民投票的方式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國對解決克什米爾歸屬問題的態度不一致,導致克什米爾問題長期化、復雜化。由于印度一直拿不出一種可以為克什米爾地區帶來和平解決的戰略,也無法建立與巴基斯坦的正常國家關系,其后果是印度與巴基斯坦這兩個鄰國之間的關系經常處于一種微妙的、脆弱的臨界態勢。
在克什米爾問題上,印度和巴基斯坦所堅持的“零和游戲”似乎主導著印、巴雙邊關系的發展。不過,大多數印度人愿意印度軍隊沿停火線撤到所劃定的邊界線一側。1999年的卡吉爾沖突事件表明,印度已經具備協調空中力量與地面部隊的能力,而且能夠有效運用外交手段處置突發事件。而巴基斯坦卻陷入了政治、軍事雙重失敗的不幸境地。
在冷戰時期,克什米爾地區的戰略地位曾經非常突出,印巴兩國發生戰爭、進而威脅世界和平的可能性很大。但自21世紀以來,克什米爾地區在戰略上和外交上的重要性已日漸式微,印巴關系的重點已經轉向威脅更為直接而嚴重的恐怖主義襲擊上了。
巴方適時改變策略
從1999年到2008年,巴基斯坦領導人穆沙拉夫將巴基斯坦從核試驗導致美國制裁的被動局面扭轉成為美國重要的反恐盟友。在這一時期中,巴基斯坦國民經濟發展很快,外匯儲備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2008年9月6日,扎爾達里上臺執政,巴基斯坦進入了人民黨完全執政時期,巴基斯坦國內政治斗爭趨于緩和。扎爾達里上臺執政后,積極通過改善與印度的關系,以增加巴基斯坦在國際社會的政治分量,掌握政治上的主動性。
在克什米爾地區歸屬問題上,巴基斯坦適時作出了重大的政策調整,已不再堅持其以往首先要求將克什米爾問題解決后再討論其他問題的立場,而傾向就全部未解決的問題進行綜合對話,這是朝著和平解決南亞地區最大戰略難題邁出的關鍵性一步。
2010年8月,巴基斯坦第一次將恐怖活動列為本國安全的最大威脅,改變了過去長期將印度列為本國頭號威脅的戰略,說明巴基斯坦政府當前最緊迫的任務是消除恐怖主義活動基礎,而非與印度進行戰略競爭。這一戰略性的重大轉變有利于印度與巴基斯坦恢復雙邊友好合作的關系,更有助于南亞地區安全與穩定。
此外,拉丹在巴基斯坦被擊斃,雖然巴基斯坦政府陷入尷尬境地,但印度也沒理由樂觀,美國表示“將繼續在南亞次大陸的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實行一種復雜的平衡外交”。美國希望印度與巴基斯坦保持溫和關系,減少摩擦。這樣巴基斯坦才能全力反恐。美國為了與阿富汗塔利班達成一種政治諒解和從阿富汗戰爭脫身而不得不需要依賴巴基斯坦。印度決策者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
經濟合作促進緩和
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的經濟合作潛力很大,印、巴雙邊經濟存在著一定的互補性。但是,由于巴基斯坦擔心印度商品涌入巴基斯坦國內市場而影響本國的經濟、社會乃至政治,因此,巴基斯坦嚴格控制印度商品進入巴國市場,導致在對印度的貿易合作中長時期處于順差狀態。所以,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的貿易關系今后如何發展取決于兩國政治關系的改善。
冷戰結束以來,印度通過對巴基斯坦實施打壓戰略已經確立了印度在南亞的中心地位。與此同時,印度通過與巴基斯坦的雙邊經濟合作,促進了本地區的經濟聯系和融合,將巴基斯坦的經濟與印度聯系在一起,從而降低了巴基斯坦與印度對抗的能力,削弱了巴基斯坦對南亞其他國家的影響力。印、巴緊張關系的緩和,有利于改善巴基斯坦國內的政治環境,為其國內建設創造了條件。
保持印、巴關系的穩定,符合印、巴兩國的長遠戰略利益,更有助于印度確立亞洲主要國家甚至世界大國的地位。同時也符合美國、俄羅斯和世界其他主要大國在南亞的戰略利益。同時,印、巴關系緩和有利于解決巴基斯坦面臨的水資源短缺問題,促進其國內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反恐”仍是主要爭端
印度利用2001年首都議會大樓遭恐怖分子襲擊事件,以“反恐”為名打壓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則同樣立足于反恐原則,與印度針鋒相對。在反恐問題上,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的關系一度劍拔弩張,兩國處于緊張的對峙局面。
由于印度與巴基斯坦雙方對關系正常化都存在姿態性與機制性的障礙,而拉丹長期藏匿于巴基斯坦這個事實,使得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反恐問題上的爭端突顯出來,“后拉丹時代”印巴關系將更趨復雜。至少在短期內,印度與巴基斯坦的關系不可能實現根本性的好轉,軍事沖突的可能性仍然存在。由于印、巴兩國都擁有核武器,以及兩國軍費開支居高不下等狀況,南亞地區始終處于危險與不確定的不利態勢。
(作者為上海社科院亞太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