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加強黨員職工對國情的認識和了解,上海社會科學院歐亞所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組織部分黨員職工前往廣西百色等地進行社會考察活動。
廣西百色革命老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黨的第二代領導核心鄧小平同志當年戰斗過的地方。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1929年12月,鄧小平、張云逸、韋拔群等領導受中國共產黨影響的廣西警備第四大隊和教導隊以及右江農民軍于百色、恩施舉行的武裝起義。這次武裝起義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它是在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的影響和鼓舞下,中國共產黨在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一次光輝實踐。一路風塵仆仆的黨員職工們,懷著對革命先輩的崇敬之情,來到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的百色起義紀念館,隨后大家又仔細觀覽了位于粵東會館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軍部舊址,這里是當年百色起義總指揮部所在地。大家對紅七軍和右江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為祖國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事業英勇奮斗的英雄業績油然而生敬意。
在這次考察參觀中,大家特別注意到,我們上海社科院首任院長雷經天的名字榮列百色起義領導者之中。作為我黨的老黨員,雷經天自青少年時代即已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我黨領導的民族解放革命潮流之中,參加和指揮過我黨建黨初期的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活動。而在1929年的百色起義前后,他更是做出重要貢獻。1929年12月11日,他與鄧小平、張云逸、陳豪人、韋拔群等一起成功領導百色起義,出任右江蘇維埃政府主席,為創建廣西右江革命根據地嘔心瀝血。
更為令人感動的是,雷經天同志將其一生奉獻革命,歷經坎坷磨難,為革命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忘乎所以,而是虛懷若谷、謙虛謹慎。尤其是雖然他曾經遭受王明極左路線和肅反擴大化的迫害,多次遭受不公正待遇,甚至險遭殺身之禍,卻不因遭受無辜打擊而心灰意冷、喪失斗志,而是懷著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信念和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忍辱負重,無怨無悔,百折不撓。在被錯誤撤職后仍堅持跟隨大部隊長征,在歷經艱險到達陜北后,又擔任了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院長,親手制定了司法干部的行動準則:“公正、正直、果敢、強毅、詳細、謹慎”,并且以身作則、帶頭執行。在和平年代,他挑起廣西人民政府工作重任,為新中國法治建設和政法人才培養埋頭苦干。尤為我們社科人難忘的是,在他生命最后一段歷程中,他又為建設新中國最早的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勵精圖治、鞠躬盡瘁。1958年9月,他出任上海社會科學院第一任院長,次年即在任上走完了他55歲的風雨人生。那時雖然他已身患絕癥,卻以凳角頂著肝區忍著劇痛堅持工作,籌劃我院的定位、目標、任務和辦院方針,為我院的成立和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雷經天同志的一生,他那對黨始終懷有的赤膽忠心和堅強的革命意志,顯然鞭策和激勵我們社科人繼往開來、發展和繁榮祖國的社會科學研究事業。
通過這次參觀考察,大家獲得了一次珍貴的革命傳統教育,加深了對國情的認識。大家對鄧小平等人當年領導紅七軍的光輝的戰斗歷程和右江各族人民為奪取民主革命勝利所進行的英勇斗爭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體會到我們今天享有的民主自由、社會進步和幸福的生活是無數中國共產黨人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要倍加珍惜這些來之不易的革命成果。同時大家看到,百色作為革命老區,并沒有躺在老區的功勞薄上,沒有“等、靠、要”的思想,而是發揚“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百色精神,在黨和政府的領導和關心下,依靠全市人民的努力,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都邁上了新的臺階,無論是城市建設還是人民生活水平,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百色很多項目如鋁工業產業,石油化工產業,也是靠百色人自己爭取、招商引資進來的。近年來,該市堅持優化布局,積極引導外來投資和東部產業轉移項目入園,引導生產要素向優勢園區集中,引導產業相似、技術相近、延長產業鏈或利于協作配套的項目向相應園區聚集,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資源高效利用、產業配套、規模較大的園區群。現在百色已經成為廣西乃至全國不少地方前來學習、考察的榜樣。而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的城市建設也給考察隊員們留下良好印象。南寧號稱中國“綠城”,處處綠樹成蔭,空氣清新,成為一座生機盎然的宜居城市,城市的建設和發展處處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南寧也是一座對外開放的城市,作為中國與東盟交往的窗口,近年來借助中國-東盟博覽會平臺,正逐步將南寧打造成西部“出海大通道”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前沿中心城市。特別是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在去年全面建成,廣西的經濟發展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顯然,廣西應當繼續發展區位優勢,做好戰略定位,將廣西真正建成“中國—東盟合作的經濟走廊”。通過此番考察,大家認識到,只有堅持改革開放,才有可能不斷取得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
總之,通過此番了解、熟悉國情的社會考察活動,大家受到了一次難忘的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進一步堅定了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尤其是這次百色考察中,從雷經天老院長的不凡事跡中大家感悟到了一個共產黨員高貴的品質和氣度,是我們敬仰和學習的楷模。重拾歷史的記憶,緬懷我們的前賢,弘揚優良的傳統,為把我們社科院建設為社會主義一流智庫更好工作,不啻是我們社科人的努力方向。 (歐亞所、國際研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