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
蘇丹南部公民投票委員會7日宣布了公投的最終結果:98.83%的選民支持南部地區從蘇丹分離。蘇丹南部將按計劃在
蘇丹總統巴希爾宣布承認和接受這一結果。巴希爾形容未來將在南部地區誕生的新國家是在“蘇丹子宮內孕育出的嬰兒”。
分析人士認為,公投使嬰兒順利誕生了,但是這個嬰兒與母體之間的聯系難以被割斷。
“后公投時代”的蘇丹局勢會如何發展,吸引著全球的關注目光。——編者
殖民者埋下南北矛盾“禍根”
歧視高壓政策釀內戰“苦果”
問:什么是蘇丹南北矛盾的歷史根源?這場分家公投出現的歷史背景如何?
答:蘇丹擁有多元文明影響的悠久歷史,這個具有黑人文化傳統的國家從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8世紀出現了被稱為努比亞的非洲古代黑人文明,公元五六世紀前后分別從北方的埃及和南方的阿克蘇姆(今埃塞俄比亞)傳入基督教文明。7-15世紀,大批阿拉伯人從埃及進入,由此蘇丹成為土著的努比亞文明與外來的拜占庭基督教文明和阿拉伯-伊斯蘭文明的文化融合體。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穆斯林成為蘇丹北方的主要居民,而南蘇丹的主要居民依舊是信仰原始宗教和基督教的黑人(尼格羅人)。19世紀在歐洲殖民者的引誘、唆使下,北方阿拉伯部落貴族對南方黑人進行殘酷的獵捕和販賣,致使慘遭禍害的南方黑人族群對北方阿拉伯人形成根深蒂固的怨恨和敵視。
20世紀以來,統治蘇丹的英國殖民當局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諸方面的分而治之政策,人為地制造和擴大蘇丹南北居民在社會經濟上的差異和思想文化上的隔閡。蘇丹南北兩方的社會發展差異加深:南方成為信奉原始宗教和基督教的黑人集中區,使用英語和非洲土著語言,經濟文化發展緩慢;北方則成了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主要居住區,使用阿拉伯語,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較快。二戰后,英國強調南蘇丹“自決權”和“特殊地位”,反對組建統一的蘇丹民族國家,指使南方人士要求南北分治,企圖把南蘇丹并入英屬“東非聯邦”或獨立建國。因此,英國殖民主義者是蘇丹南北矛盾的一大禍根。
1956年蘇丹獨立后,歷屆政府對南方執行歧視高壓政策,釀成南方黑人反對喀土穆中央政府的南北內戰。雖然尼邁里政府通過準予南方內部自治等安撫政策,促成1972年南北和解協議達成,歷時17年的內戰停息。但十多年后,又因尼邁里政府破壞和解協議,推行“重北輕南”的經濟政策以及強制南方實行“伊斯蘭化”等政策重大失誤,1983年內戰再起,形成加朗領導的蘇丹人民解放運動(SPLM)及其武裝蘇丹人民解放軍與政府持續對峙。
2005年,蘇丹副總統塔哈和加朗分別代表中央政府同SPLM簽署《全面和平協議》,成立蘇丹民族團結政府,方才結束這場非洲最大國家延續最久的連年內戰。根據協議,在6年過渡期結束后的2011年舉行決定南方最終地位的蘇丹南部全民公投。
美國積極插手南蘇丹問題
“軟硬并舉”覬覦石油資源
問:美國在蘇丹問題上起了什么作用?美國的政策目標是否與石油資源有關?
答:美國一直對南蘇丹問題比較熱心。無論是2005年和平協議的達成,還是這次公投的如期舉行,美國均是一個頗為積極的國際角色。
上世紀50年代美國曾向蘇丹政府提供軍事援助。但為抗議美國支持以色列侵略阿拉伯國家的立場,1967年蘇丹同美國斷交,直至1972年蘇美復交。1990年美國指責蘇丹巴希爾政府侵犯人權、繼續內戰而終止除人道主義救濟外的其他援助。1991年美關閉駐蘇丹使館。1993年美將蘇丹列入支持恐怖主義國家的黑名單。1997年美國又以蘇丹繼續支持恐怖主義、侵犯人權等為由,對蘇丹實施全面經濟制裁。1998年8月美國駐東非使館爆炸案后,美國指責蘇丹卷入此案,以蘇丹生產化學武器為由,炸毀喀土穆希法制藥廠。“9•11”事件后,蘇丹積極配合美國反恐,美對蘇丹政策也從“單純遏制”變為“軟硬并舉”。
2005年蘇丹達成《全面和平協議》。隨后幾年里,美國通過“胡蘿卜加大棒”的軟硬兩手,堅持要求蘇丹政府兌現《全面和平協議》。2009年10月,美國國務院文件明確指出,目標是“2011年后在蘇丹實現和平,或以有序方式建立兩個有能力獨立生存、和平相處的國家”。
石油資源是美國關注蘇丹問題的重要因素。上世紀60年代初,美國雪弗龍公司就已經進入蘇丹,但石油勘探受到基礎設施匱乏和南方內戰的嚴重制約。上世紀90年代,隨著美國與蘇丹關系惡化,雪弗龍公司撤離蘇丹,并最終放棄了開采權。1997年美國開始制裁蘇丹,禁止美國公司同蘇丹發生經濟聯系。
進入21世紀后,在中石油等跨國公司的幫助下,蘇丹石油開采業迅速崛起。國際輿論分析,美國如此積極介入蘇丹事務,不僅是為恢復對這個具有重要戰略地緣位置的非洲最大國家的影響力,還包含覬覦蘇丹日產50萬桶石油權益的真實意圖,美國石油資本渴望通過蘇丹的南北分離,恢復其原有權益。
蘇丹“分家”面臨難題多
“多米諾”效應令人憂慮
問:公投結果將帶來哪些后果?“后公投時代”的蘇丹局勢會如何發展?
答:根據日前蘇丹南部公投委員會計票結果,近99%的投票者支持南部地區從蘇丹分離,蘇丹副總統塔哈宣布政府接受公投初步結果。然而,投票容易“分家”難。歷經連年內戰的慘痛折磨,南蘇丹獨立的決心難以動搖。但喀土穆政府并不愿意失去占國土面積三分之一和人口總數四分之一的南蘇丹。現在看來,在今年7月正式“分家”前的半年過渡期中,蘇丹南北方還需處理一系列棘手難題。
一是南北國界的勘定。長約
二是石油權益的分享。蘇丹的石油出口創匯已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最大一塊,70%的石油儲量分布在南方,分家后北方將損失三分之二的石油收入,但南方開采的石油還得依靠北方的石油管道出口,還要利用北方煉油廠煉油和獲取成品油,石油利潤如何分享?
三是尼羅河水量的分配。尼羅河是關系到東北非國家國計民生的珍貴水源,根據尼羅河水地區分配條約,尼羅河流經國都有一定的使用比例。蘇丹一分為二后,如何調整河水用量分配比例?
四是外債的分擔。目前總額380億美元的蘇丹國債南北方如何分攤?是根據債務的由來和用途,還是雙方人口或者國民生產總值比例來分配和承擔債務?
五是居住在北南兩地居民的身份認定和國籍。目前有近百萬南方人生活在北方,而北方人也有許多因經商而居住南方,他們的身份如何解決?
南蘇丹是世界上最貧窮落后的地區之一,連年內戰使這里生存環境遭受嚴重破壞,成為“非洲阿聯酋”的美好憧憬難掩面臨的艱巨挑戰;獨立后南方的黑人各族、各政治派別矛盾是否又會重新凸現?對北方而言,南蘇丹分離的結局是否會給達爾富爾反政府力量帶來某種鼓舞和啟示?
非洲不少國家也面臨著與蘇丹相似的問題:多元的宗教信仰、遺留的歷史爭端、尖銳的族際沖突、脆弱的國家認同……蘇丹的國家分離是否會對索馬里、盧旺達和尼日利亞等國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顯然,蘇丹局勢將對非洲的政治文化版圖產生持久的沖擊。
蘇丹公投結果不影響與中國友好合作大局
問:蘇丹局勢會對中國產生什么影響?
答:中國與蘇丹友好往來源遠流長,歷史上蘇丹在紅海的港口就曾接待唐朝的商人。上世紀90年代以來互贏共利的中蘇石油合作結出豐碩成果,蘇丹由石油進口國變為重要出口國,帶動蘇丹經濟全面發展。同時中國積極參與和援助蘇丹的公路、橋梁、港口、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中國目前是蘇丹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和最大投資國。
中國從不干涉蘇丹內政,這早就得到蘇丹南北雙方政府和人民的認可與贊賞。2005年協議簽署后,中國蘇丹雙方高層互訪不斷,中國已對南方提供6000多萬元援助,主要用于打井辦學、醫療培訓等。中國認為這次蘇丹南部公投順利舉行,是朝著全面落實2005年協議邁出的重要一步,不但派出公投觀察團,而且中國在蘇丹的維和部隊也為公投作出重要貢獻。2008年,中國已在南方首府朱巴開設總領館。
中國代表在安理會強調,中方認為目前重點是應繼續維護蘇丹和平穩定,中方將同有關各方共同努力,繼續為推動蘇丹實現長期和平、穩定與發展發揮積極和建設性作用。顯然,中國支持蘇丹南北方以共享、共存姿態實現包容性發展,公投不會影響蘇丹與中國友好合作的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