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
公投初步結果顯示98.83%的投票者支持南部地區從蘇丹分離
南蘇丹“獨立”:投票易分家難
根據蘇丹南部公民投票委員會30日在其網站公布的初步結果,在本月早些時候舉行的蘇丹南部公投中,98.83%的投票者支持南部地區從蘇丹分離。公投委員會副主席昌•雷克•馬杜特說,99.57%在南部地區登記的選民投下“分離票”。
英殖民者種下分裂惡果
追根溯源,英國殖民者利用蘇丹南北民族矛盾、實現分而治之政策是南蘇丹問題的產生根源。
從歷史上來看,蘇丹北緯10度以南直至邊界的南蘇丹(或稱蘇丹南方)在人種民族、歷史地理、社會經濟、宗教文化諸方面均與蘇丹北方存有較大差異。尤其是7至15世紀,大批阿拉伯人從北邊進入蘇丹,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穆斯林就成為蘇丹北方的主要居民。而南蘇丹主要居民依舊是信仰原始宗教的非洲裔人。近代殖民主義者在蘇丹獵捕販賣奴隸,特別是19世紀后半葉,許多北方阿拉伯部落貴族在歐洲販奴者慫恿和支持下,進行獵捕、販賣蘇丹南方黑人的罪惡勾當而迅速發財致富,形成南方黑人對北方阿拉伯人難以消弭的仇視和敵意。
1899年蘇丹淪為“英埃共管”,實際成為英國殖民地。從1902年起英國當局就醞釀蘇丹南北分治,到1939年頒布“南方禁區法令”,英殖民者在法律上正式確認南北分治政策,英國殖民當局通過其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諸方面的一系列分而治之政策,阻礙蘇丹南北民族之間的往來交流。二戰后,英國加緊分裂蘇丹的陰謀活動,唆使南方親英人士提出南北分治的要求,反對與北方組成統一的蘇丹民族國家,企圖把南蘇丹分離出去,并入英屬“東非聯邦”或獨立建國。南蘇丹問題由此而生。
半個世紀兩場內戰
1956年蘇丹獨立后,歷屆政府對南方執行的歧視高壓政策造成南蘇丹問題日趨激化,由此在半個世紀的歲月中發生兩場南方黑人反對喀土穆中央政府的南北內戰(1955-1972年和1983-2005年)。1958-1964年執政的阿布德軍政權對南方實行強權專制政策,激起南蘇丹人更為強烈的分離主義情緒和武裝反抗活動。1969年上臺的尼邁里政府審時度勢,對南蘇丹采取明智的安撫政策,準予南方內部自治,促成1972年南北對抗雙方在亞的斯亞貝巴達成和解協議,第一場南北內戰隨之停息。
然而十年之后,又因尼邁里政府破壞亞的斯亞貝巴協議,剝奪南方自治權,推行“重北輕南”的經濟政策和強制南方實行“伊斯蘭化”等一系列政策重大失誤。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位于穆格萊德盆地的阿布耶伊地區發現大型石油蘊藏,這一地區恰位于北蘇丹的南科爾多瓦省和南蘇丹的北加扎勒河省之間,居民則大多為黑人丁卡族,石油資源的發現讓雙方的分歧即刻白熱化,導致1983年南北雙方內戰再起。南蘇丹成立了“蘇丹人民解放運動”(SPLM)和“蘇丹人民解放軍”(SPLA),在原政府軍上校加朗等率領下,和喀土穆政權進行了長達11年的血戰。1994年,在東非政府間發展組織倡導下,蘇丹政府同SPLM展開政治談判,并在美國直接介入下取得突破。2005年,蘇丹政府同SPLM簽署《全面和平協議》,成立包含南方力量的蘇丹民族團結政府,結束了當代非洲延續最久的內戰。協議確定,在6年過渡期結束后的2011年,南方進行決定南方最終地位的全民公投。
分家當是另一場“戰役”
如今公投結果已無懸念。雖然北方喀土穆政府公投前答應遵守協議,但目前仍然掩飾不住保持國家統一的心愿,南方是否同意與北方組成松散的邦聯或聯邦,還是矢志不渝地堅持獨立?而經6個月的過渡期到今年7月南北正式分家前,蘇丹南北方還面臨一系列領土、經濟、資源權益分配等棘手難題,包括雙方邊界如何勘定、地處北南交界的阿卜耶伊地區歸屬爭議、總額380億美元的外債分擔問題、尼羅河水量分配沖突,以及分居北南兩地居民的國籍和身份認定爭端、南方分離對達爾富爾爭端的影響,等等。
其中,石油問題更是牽涉到蘇丹南北和相關國際各方的敏感問題。上世紀80年代以來蘇丹南方大量發現和開采的石油不僅是引發內戰再起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美國等西方這些年來熱心干預蘇丹內政、竭力推動公投的重要緣由。20多年來,在中國等方援助開發下,蘇丹已由石油進口國變成重要出口國,2009年石油年產量達到2400萬噸。石油是蘇丹經濟的主要支柱,70%石油儲量在南方,但一半以上的收益歸北方。南蘇丹獨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當地人對石油收益分配的不滿,而公投的前提就是雙方重新商討石油收益分配比例。然而分家后,南方開采的石油還得依靠北方的石油管道而出口,還要利用北方煉油廠煉油和獲取成品油。因此,如何分配石油收益這項工作既艱難又充滿風險。
另外,這個非洲幅員最大的國家地處東北非洲的十字路口,在歷史上就被稱為連接非洲與地中海世界、亞洲的“努比亞走廊”,事實上是融匯中東阿拉伯-伊斯蘭文明、非洲黑人基督教文明和土著文明的多民族、多文化結合體。顯然這個文明結合部的分裂,不僅是非洲大陸又誕生一個新國家的問題,而且將對非洲其他存在與蘇丹類似問題的國家命運以及中東和非洲的政治文化版圖,均將產生不容低估的持久沖擊。
(作者為中國中東學會常務理事、上海社科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