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全國政協委員、鄭州大學副校長張倩紅教授和黑龍江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劉爽研究員應邀來猶太中心,分別就“開封猶太人與西方傳教士”和“哈爾濱猶太人歷史文化研究的若干問題”做學術報告,中心主任潘光主持了報告會。
張倩紅教授廓清了關于開封猶太人研究中的一系列問題。她認為:從我們現在能看到的資料顯示,中國和猶太人的聯系從漢代就開始了,早期的拉比文獻、塔木德文獻都有零星的記載。關于開封猶太人的來華時間,主要有四種說法:周代說、漢代說、唐代說和宋代說。關于開封猶太人的來歷,說法有二:印度說和波斯說。印度(天竺)說在碑文里兩次提及,且印度很早就有猶太社團存在。波斯說的證據主要是弘治碑和康熙碑所提到的正經53卷的劃分,以及文獻中的波斯語匯。關于來華路線,有陸路說和海路說。陸路說主要是指絲綢之路,但也不排除他們經海路來到開封的可能。張倩紅教授認為,外國傳教士在開封猶太人問題上的作用是雙重的。不管出于何種目的,以利瑪竇為代表的傳教士最早對開封猶太人進行了調查和研究,為開封猶太社團相關資料的保存和研究做出了貢獻。正因為此,開封猶太人最初對他們抱著友好的態度。但到了后來,一些西方傳教士采用各種手段,試圖盜取、擄走開封猶太社團的珍貴資料和文物,甚至“清真寺”遺址上的舊石碑,從而使開封猶太人對待他們的態度逐漸發生了變化。
劉爽研究員認為,與上海和開封的猶太人相比,哈爾濱猶太人的特征主要有三:一是歷史最短;二是人數最多;三是發展最快。國外學術界非常重視哈爾濱猶太人問題研究,2000年黑龍江社科院也專門成立了哈爾濱猶太研究中心。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黑龍江社科院搶救性地收集了哈爾濱猶太人的大量歷史檔案和口述資料,出版了大型畫冊,還將會堂修復成哈爾濱猶太博物館。他指出,黑龍江社科院未來的“哈爾濱猶太人研究”主要強調五點:1、強調猶太歷史文化研究的專業特征;2、做好資料的保護與開發;3、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客觀分析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4、區分俄僑和猶太僑民的關系;5、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猶太學,加強對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