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文匯報》11月30號專版報道“亞歐合作與中歐關系”學術研討會

     

    亞歐會議第三次擴容  俄澳新加盟注入新動力

    亞歐合作東西貫通活力倍增

    上海社科院邀請京滬專家專題研討“亞歐關系與中歐合作”

     

        上個月,第八屆亞歐首腦會議接納俄羅斯、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成為新成員,實現了第三次擴容。亞歐會議從成立之初只有25個成員擴展到現在的48方,成為兩大洲之間級別最高也是規模最大的合作論壇,包括了主要亞歐國家,成員經濟總量占世界總量的50%,進出口貿易額占世界60%,成為國際經濟格局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11月初,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成功出訪法國和葡萄牙,全面深化中法、中葡戰略關系。緊接著,英國首相卡梅倫率領史無前例的龐大代表團訪華,為中英關系的發展注入新動力。今年中歐關系的表現可謂搶眼,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正往更高層次發展。
        在中歐、亞歐關系迎來新的戰略機遇之際,如何進一步提高亞歐合作機制的活力和效率?不斷擴容的亞歐會議怎樣從一個務虛為主的“清談館”過渡到能取得實質性成果的合作機制?中國在亞歐合作進程中應該發揮什么樣的作用?上海社科院近日舉辦了“亞歐關系與中歐合作”學術研討會,就以上問題進行了專題研討。
        ——編者
       
    亞歐會議戰略意義上升
        張小康(亞歐會議高官):第八屆亞歐會議實現了第三次擴容,亞歐戰略協作的意識提高。在本次會議上,成員一共提出了17項新倡議,涉及政治、經貿、可持續發展等多方面的努力,充分表明亞歐成員推進合作的強烈意愿。隨著俄羅斯等國的加入,亞歐從地緣上來講真正實現了東西貫通,實現了真正意義的亞歐共同發展,為亞歐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條件。
        本屆首腦會議有三方面的動向。首先就是亞歐會議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隨著亞洲總體地位和影響的提高及歐盟對中國以及亞洲各國的關注度明顯增加,歐方加強與亞洲國家的戰略協作的意愿明顯上升。中國、印度和亞洲一些其他的國家在這次應對金融危機當中表現出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因此在這個情況下,歐方正在逐漸適應和認同亞洲整體崛起的現實,開始認真地把亞洲的發展作為歐洲發展的重要機遇。所以亞歐會議的戰略意義和以往相比應該說是更加突出了,而且是在不斷的上升。
        其次,就是抓住機遇,扎實推進務實合作,成為亞歐各方的共識。當前全球經濟復蘇的進程還不牢固,歐洲的復蘇依賴于亞洲經濟的增長。而亞洲對歐洲方面的市場、資金和技術的需求也比以前增加了。一些歐洲國家大力推動亞歐大陸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俄羅斯加入之后,亞歐大陸橋的進一步高效化就提上了議事日程。怎么更好地進行陸路交通,拓展航運合作,這些都成為雙方積極探討的議題。
        第三,亞歐尋求利益會合點的意愿上升。努力拓展在金融、氣候變化和經濟發展方面的合作,亞歐在這些方面的利益不盡相同,但是各方根據自己的需要都表現出愿意擱置分歧尋求共識的意愿,愿意積極拓展在亞歐合作框架下的合作空間。
        然而,亞歐雙方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分歧仍然存在,歐洲始終放不下他們所謂的道德優越感。這在本屆會議期間討論緬甸問題時表現得尤為突出和明顯。英國、荷蘭等部分歐洲成員對緬甸的大選指手畫腳,對緬甸內政顯示出粗暴干涉的表現。歐洲到現在還沒有學會平等地與亞洲國家對話。而另外一方面,一些亞洲成員之間的立場差異也比較大。因此亞洲和歐洲在這方面對話要取得進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潘光(上海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理事會副主席):溫家寶總理在布魯塞爾會議上指出,隨著俄羅斯、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加入,亞歐會議東西貫通,合作前景會更好。亞歐會議最早是亞歐大陸兩端,西歐和東亞的會議,后來逐步擴大到蒙古等幾個國家。俄羅斯總理普京親自寫了一封信,說亞洲也進不去,歐洲也進不去。所以這次是讓俄羅斯通過了一個特殊的門。我覺得第三輪擴容和前兩次相比更有利,使亞歐會議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跨洲的組織。
        這輪擴容后將使亞歐會議的內容更加穩健、豐富和開放,有利于改變亞歐會議中歐強亞弱的不平等狀態。應該說這次擴容的三個國家實際上跟亞洲比較接近,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強調自己屬于亞洲,而俄羅斯也是比較重視亞太的,所以是有利于改變的。此外,擴容后也將使議題更加豐富多彩。俄羅斯、澳大利亞都是能源和資源國家,新西蘭在環保方面做得特別好,在這些方面新加入的國家會有很多的積極性和倡議,使亞歐會議的議題更加豐富多彩,但是不改變亞歐會議的基本原則和方向。
        俄、澳和新三國的加入也使亞歐會議的影響力更加擴大,亞歐會議的開放性特征更具吸引力。中亞國家,像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都在觀察俄羅斯加入后有沒有實質性的意義,如果有實質性意義的話他們也會加入。甚至也可能影響到中東國家。伊朗已經提出加入亞歐會議的要求,伊朗想借助沒有美國的平臺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持。亞歐會議正好符合伊朗的要求,是一個唯一沒有美國參與的跨洲的戰略合作平臺。
        溫總理在亞歐會議上說,歷史上亞歐兩大文明相互學習和借鑒循環往復。東學西漸、西學東漸,循環往復。現在俄、澳和新加入后,跟亞洲的關系現在比歐洲關系更密切。這將促進亞歐合作。所以在經濟上有需求,戰略上有合作,文化上有相互借鑒,三個動力都有了。
        余建華(上海社會科學院歐亞研究所所長,歐洲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亞歐會議從一開始就作為一種亞洲和歐洲之間級別最高,規模最大的政府間的論壇。這一次第三次擴容后給亞歐會議現有的機制、現有的議程、現有發展方向帶來一種長遠的影響。
        我覺得,亞歐會議的發展在國際組織建設方面,在區域主義方面給多邊合作關系帶來了一些影響。傳統的國際組織形式更多的是歐盟、北約、東盟,上個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一種論壇性的多變合作機制出現,比如亞歐會議、上海合作組織。過去很多人認為亞歐會議不是一個國際組織,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同亞歐會議這種論壇性的多邊合作機制就是合作組織的一種類型。從區域主義方面來說,以往關注比較多的是這個地區或是次地區里面的一體化,亞歐會議則開辟了另外一個途徑,是區域之間一種對話,一種互動,是跨洲之間的一種協調合作機制。
        亞歐會議和中歐之間的關系也形成了一種互動互補的關系。首先很明顯亞歐會議為中歐合作機制提供了有效的重要信息,因為中歐領導人會晤就是從亞歐會議開始的;其次,亞歐會議以及它框架下各個層次的對話也為中國與除歐洲“三駕馬車”之外其他歐盟成員國之間領導人的對話提供了首腦外交高層對話的平臺。
       
    建立實質性合作機制
        張小康:要實現亞歐會議這一機制的可持續發展,首先要讓合作成果能夠為各成員國的發展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這一點決定了亞歐合作能否穩步向深度和廣度發展。亞歐會議作為論壇性質的平臺偏于務虛,也使亞歐會議至今取得的實質性成果的合作項目比較少,如果長期缺乏實質性成果,對合作的可持續性和活力將帶來負面影響。這次會議上溫家寶總理提出了建立亞歐水資源研究和利用中心的倡議。這個水資源研究中心一旦啟動將成為亞歐會議合作機制中第一個實質性的把研究和利用綜合于一身的機構。所以這是亞歐合作當中很有創意的一個倡議。
        其次,要不斷推動落實亞歐會議四原則,即相互尊重、平等開放、循序漸進、協商一致,建立平等相待的亞歐新型伙伴關系。歐方長期不能平等地對待亞洲成員,不時拿緬甸人權問題對亞洲國家說教和施壓,多次造成會議上的對抗,給亞歐會議合作增加了復雜的因素。亞洲對歐洲是有強烈不滿的。
        第三,要及早實現適度的機制化。由于亞歐會議進程不斷擴展,僅僅由4個協調員來做協調工作已不能滿足需求。盡快實現適度機制化成為亞歐合作進程的當務之急。目前,亞歐成員已經普遍贊同設立小型實體性質的技術支持機構,以提高合作效率。中方本著積極務實的姿態參與相關工作。
        丁純(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亞歐經濟關系是推動亞歐合作的動力,雙方在對外經濟關系當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加強,與之相關出現的問題和矛盾就更需要一個解決機制。亞歐之間經濟合作需要一個制度化解決機制的需求更為突出。
        此外,亞歐合作的進一步協調從長期來看也是結構性的需要。因為金融危機后對亞洲的出口實際上已經成為歐洲主要的增長驅動力。而對亞洲來講同樣存在著相對富裕的資本如何分散投資和多邊化投資的問題。在當今的歐洲債務危機中,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這個相互依賴關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加深,這種情況強化了亞歐保持進一步合作,以及機制性合作的需求。
        亞歐會議機制作為跨地區間的合作機制,議題發散太多,僅僅是一個廣泛的對話機制而不是一個能夠實現統一行動的經濟合作機制,因此我認為在未來可以通過提升它的決策機制的效率,相對制度化,或是通過提高投票效率的形式進行改進。
       
    中歐關系未來的走向
        黃仁偉(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歐盟在我國對外大戰略里起到一個平衡的作用。對歐盟關系處理好了,中美關系、中俄關系、中日關系都能穩定下來。如果中歐關系出了問題,其他的問題都會惡化。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不斷蔓延,英國、法國、德國都希望和中國加深經濟關系。我國對希臘、西班牙等一些國家的援助,對他們是很大的支持,某種程度上也在緩解政治關系。要研究中歐利益共同體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哪些利益可以長期維持下去,哪些利益剛剛開始。至于歐盟和我們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分歧,我認為不會影響中歐關系發展的大局。
        張健(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所副所長、副研究員):歐盟對華政策的特點第一是雙邊、多邊外交活躍。金融危機后,歐盟對中國的需求增多,經濟上定位比較強,主要專注于經貿經濟這一塊。
        第二就是加強內部協調。9月份的歐盟峰會提出,各成員國在與中國舉行雙邊戰略對話或經貿對話前應該有一個前期的磋商,對話之后應該有一個總結,盡量做到對華政策協調一致。
        對中歐關系,美國因素,特別在安全、戰略問題上影響較大。美國的外交重心逐漸轉移到東方,歐洲感到失落。這表明今后大國外交將更趨向于平衡,美國在調整它的對俄、對華關系,這對中歐關系發展也是有利的一面。
        葉江(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所長,歐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相對中美關系的發展,今年中歐關系的發展非常亮麗,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正往更高層次發展。但是我們也不應該忽視,背后還有一些隱憂。
        2009年,在歐洲中國問題研究方面非常出名的專家顧德明和另一位專家共同發表了一個報告。這個報告對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提出了質疑,而且對歐盟的對華政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中一個主要觀點就是在過去歐洲的對華政策當中強調的是所謂的“無條件的接受”。就是中國要什么歐洲給什么,最終的結果就是中國成長起來了,以致中國在從人權、貿易、匯率、氣候變化等一系列的問題上都與歐洲唱對臺戲。
        后來他自己又發表了一個報告,非常明確地提出,歐盟在今后的對華政策當中應該采取全球性的視野,而不是簡單的站在歐中伙伴關系上作為一個成員來看。這個報告的潛臺詞就是,“歐洲過去無條件和中國接觸吃了很大的虧,今后歐盟內部要用同一個聲音說話,而且在對華政策上需要由美國,甚至中國的周邊國家,包括世界的各種力量聯合起來對付中國”。
        這個隱憂與全球性的挑戰和國際格局變化有關。國際體系的力量中心在從大西洋向太平洋,從西向東緩慢轉移。這個轉移對歐洲的知識分子來說一下子很難適應,所以就要找出各種各樣的原因來解釋為什么中國在這樣短的時間內能夠發展得如此之快,而且導致全球體系發生變化。他們認為歐洲的對華政策今后要進行調整,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值得注意的傾向。

    《文匯報》2010年11月30號第7版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