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胡志勇:“泰式民主”的陣痛

    持續兩個多月的泰國政治動蕩雖已趨平靜,但其暴露出的問題卻值得深思。

    應該說,“紅衫軍”的示威活動實質反映了泰國新興資產階級對軍隊、官僚等既得利益階層的不滿與挑戰。20世紀中期,泰國在西方國家的培植下實行的所謂“民主”政體,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泰國本土化發展的需求。這種“水土不服”的“西式民主”由于受到泰國本身所特有的文化傳統、宗教理念和社會經濟基礎的沖擊,并沒有在泰國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之所以“泰式民主”與所謂的“西式民主”嚴重不對應,其重要原因是泰國缺少成熟的政黨制度。而且,泰國現有國體也存在缺陷,軍人干政的政治傳統與保守勢力的發展制約了泰國政治的發展。如今,族群分裂已取代軍人干政成為今天“泰式民主”的最大挑戰,從而導致眼下這場“民主”災難。

    2006年泰國發生政變以后,此起彼伏的示威、動蕩、沖突一直困擾著泰國,這暴露了泰國在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城鄉發展差距、貧富對立、不夠健全的法治以及各階層民眾對示威權的“濫用”。這種“泰式民主”,只不過是泰國民主走向成熟進程中的“陣痛”而已。而這種“泰式民主”被濫用的后果,不僅激化了兩大階層的直接矛盾,同時也弱化了代議制度這種更為和平、合法的民意代表形式。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一項調查顯示,占總人口20%的泰國富裕階層,卻掌握著全國56%的財富;而60%的廣大民眾生活在社會底層。泰國社會發展失衡現象直接導致了“街頭政治”的爆發。而此次發動示威活動的“紅衫軍”大部分是來自農村的貧困人群,主要來自泰國的北部和東北部地區,這表明泰國社會已陷入嚴重分裂的境地。

     “紅衫軍”發起示威活動源于對前總理他信的支持,但其行動意圖已遠遠超出這個范圍。“紅衫軍”領袖們聲稱,他們的示威活動是為了讓泰國擁有更具代表性的民主,爭取在政府中能有更多的話語權。但是,草根的訴求遭到了泰國國內精英分子的反對,其中就包括了富人、軍方成員和政府官員等。

    雖然“紅衫軍”與政府的尖銳對峙暫告結束,但泰國的政治危機和社會分裂并不會就此消失。目前,泰國的政治和社會矛盾非常尖銳。在“紅衫軍”結束在曼谷的集會示威活動后,泰國政府面臨的首要任務是采取安全措施,恢復社會穩定;其次是盡快推進政治和解計劃,通過改革努力消除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利益沖突。

     

    (作者為上海社科院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來源:解放日報2010-05-22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