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智庫胡佛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史文(Michael D. Swaine)在該智庫《中國領導人觀察》(“China Leadership Monitor”)雜志最新一期上發表報告,分析中美特別是中國在阿富汗問題上的動機、利益以及政策選擇。
[摘要]
中國在“阿富巴”問題上的利益、動機主要有三點考慮。首先,中國介入“阿富巴”問題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印巴競爭,主要目的是支持巴基斯坦與印度抗衡。其次,中國要維持自己在南亞地區的利益和影響力。第三,出于打擊國內恐怖主義、跨國犯罪等非傳統安全問題的需要,因為中國不希望這一地區任何國家被激進伊斯蘭勢力所控制。
中國對美國在這一地區所扮演的角色的認識是矛盾的。一方面,中國不希望美國勢力長期存在于該地區。另一方面,中國也不希望美國在阿富汗失敗,導致本地區伊斯蘭激進勢力坐大,從而危及自身利益。
中國也不愿被拖入阿富汗沖突之中。中國不希望自己被國際社會認為它不支持在阿富汗實現穩定。這些因素有利于中國支持阿富汗穩定。
中國對阿富汗問題持謹慎和有限度介入的立場。它提供的更多是口頭上的支持,在非戰斗方面如基礎設施建設、人道主義援助等方面提供有限度的但也很重要的援助。但中國不會施壓巴基斯坦“配合美國”加大打擊巴阿邊界的恐怖主義的力度。即使巴愿意,中國也只是希望它把戰略重點放在針對印度上。中國支持阿富汗的穩定和繁榮,但不會加入美國領導的打擊塔利班與基地組織的戰斗。中國在是否開放瓦罕走廊的問題上仍有諸多疑慮。
中國的“阿富巴政策”對美影響是復雜的。一方面,中國在非軍事領域的合作,對于美國致力于阿富汗的社會和經濟發展是有益的。另一方面,中國在阿富汗大量投資助長了阿富汗政府的腐敗,有利于對塔利班支持度的上升。此外,中國在阿富汗大量的商業活動被認為是搭便車,抵消了美國在人道主義援助等方面的努力。
[點評]
奧巴馬的阿富汗新戰略認為,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安全形勢相互依賴,故必須將這一地區作為整體來看待。“阿富巴”(Afpak)概念由此而生。中國在“阿富巴”問題上所扮演的角色是國際社會一直很關注的問題。
在“阿富巴”問題上,美國將中國是否盡最大努力協助其在這一地區“脫困”視為中國是否愿意與國際社會合作的標尺。而對于美國及其盟友在阿巴地區窮兵黷武的行為卻反思不足。長期以來,美國與西方將中國是否按照它們制定的規則出牌,作為評價中國是否是負責任大國的標準,說到底還是西方中心主義、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的思維在作祟。
其實“解鈴還須系鈴人”,在“阿富巴”問題上,不僅要看中國與國際社會“做什么”,更重要的在于美國自己“怎么做”。美國是否能打破“阿富巴”問題上的僵局,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兩點:一是此新戰略是否真正適應阿富汗社會的傳統結構以及符合阿富汗人民的需求,是否將提高阿政府的治理能力放在首位。縱觀新戰略實施一年多來,美國仍未從本質上改變其注重軍事硬實力的老毛病向阿富汗大舉增兵成為其唯一的“亮點”。二是取決于它是否真心誠意地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地區各國的合作。從中美關系近期的發展態勢來看,美國一方面在阿富汗問題上有求于中國,另一方面又在中美關系中頻頻制造對臺軍售、支持“藏獨”等事端,嚴重違背平等互利的國際準則,損害了中美之間的相互信任,自然會對兩國在“阿富巴”問題上的合作造成干擾。
本報告并沒有提出自己對于中國應如何介入“阿富巴”問題的具體政策建議。中美如何在“阿富巴”問題上展開有效合作,照顧對彼此利益的合理關切,以共同維護此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仍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學者 趙國軍)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