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歐亞所孫霞博士做“氣候變化的全球治理困境與大國合作”學術報告

    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可能是2009年國際社會最為熱門的話題。2010126日,歐亞所孫霞博士就“氣候變化的全球治理困境與大國合作”做學術報告,報告會由歐亞所所長余建華研究員支持,歐亞所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全體科研人員參加了會議。

    孫霞博士指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除了其經濟與自然屬性之外,還有著明顯的政治屬性。其緣起在于國家利益與全球利益的沖突,其應對則在于國內責任與國際責任的平衡。當前氣候變化的治理模式主要有三種,每一種都有其缺陷和問題所在:首先是集權式治理,也即通過一個全球性的權威機構,自上而下地來推進氣候問題的治理,但是它與氣候變化問題自下而上的發展路徑存在不可兼容性;其次是分散式治理,也即通過跨國公司、國際非政府組織等,自下而上地推進全球治理,但是這一治理模式缺乏機制化;最后是集團式治理,也即由國家共同體開展的治理,但是卻存在著國家權力和利益的制約。目前的全球治理主要是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等框架下展開的,已經形成了包括咨詢、約束、執行、激勵和履約在內的各種合作機制。當前氣候變化談判帶給我們的啟示就在于:一是發達工業化國家與發展中新興大國之間相互依賴的不對稱性;二是大國在建設國際氣候機制過程中發揮著核心作用;三是不同的國家集團之間圍繞氣候變化問題斗爭與合作并存。

    孫霞博士專門分析了集團式治理中的大國合作。她指出,當前氣候變化中的主要博弈方實際上就是美國為首的發達工業化國家和以中國、印度、巴西等為代表的發展中新興大國。其斗爭的矛盾主線主要圍繞保護氣候與經濟增長、國家發展權與國際減排義務的關系來展開,矛盾的核心則是如何分攤減排溫室氣體的成本。她在結論中指出,當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問題的復雜性、治理方式不完善以及缺乏公正性。這一問題需要用系統的方式來解決,也就是建立國際氣候機制。而兩大國家集團之間通過合作建立集團式治理則是未來的出路所在。

    與會的其他科研人員紛紛就這一議題發表了看法。余建華所長指出,雖然關于氣候治理問題國內外還存在很多爭論,但是我們要注意這個問題上的國際共識與主流,中國必然要積極參與,以更好地維護我們的國家利益。他指出了有幾個需要特別關注的議題:全球氣候變化談判的博弈對于世界政治經濟秩序的調整和重構具有什么影響?中國與全球氣候變化有什么關系?中國對全球氣候治理機制應持怎樣的建設性態度?中國如何處理好擔負國際責任與維護我國發展權益之間的平衡?梅俊杰研究員指出,中國在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要注意兩點:一個是要從國情出發,和西方國家進行周旋,不要陷入西方的陷阱;二是對內要堅持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等各項工作,不能放松。他認為,中國政府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提出的“三講”(既要講總量,也要講人均;既要講現狀,也要講歷史;既要講生產,也要講消費)切合中國的實際,提得非常好。還有發言談到,以前西方主導的國際治理體系中,中國基本上不參與。隨著西方實力的相對下降,新興國家目前也在積極參與這一體系。但是國際治理機制也在擴大,并更為復雜化。《京都議定書》中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確立了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但是現在西方國家要求發展中國家承擔更多的責任。中國不能被全球治理機制束縛住,而是要在積極參與的情況下,加快自身的發展。也有與會者談到,環境安全是全球性問題,涉及的利益甚多,不能純粹從政治、經濟和技術的角度來看待,還要從當今國際體系轉型的角度來分析。

    本次報告會是歐亞所2010年舉辦的國際熱點問題系列學術研討活動之一。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