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2009年第21期
當2010年上海世博會正一步步向我們走來之際,回顧世博會的發展歷程及其在此過程中形成的世博精神,重溫中國參與世博的歷史和中國人的“世博夢”,特別是進一步理解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主題的理論內涵和現實意義,對我們舉全中國之力來辦好這屆世博會是十分必要的。
160年的世博歷程
人類最早具有博覽會性質的活動,可追溯到公元5世紀古波斯舉辦的超越集市功能的展覽會。到18世紀末,隨著西歐工業革命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最早興起工業革命的歐洲人開始渴望舉辦能將各類產品、技術匯聚一起的大型博覽會。受啟蒙思想和大革命浪潮的影響,法國率先于1798—1849年在巴黎舉辦了11次全國性工業博覽會,展示法國的科技成果,在國際上產生了巨大影響。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發源地,自然不甘落后于主要競爭對手法蘭西,于是決心傾“日不落帝國”之實力,辦一屆匯聚全球精華的世界博覽會。1851年5月1日,萬國工業產品博覽會在英國倫敦開幕,標志著世界博覽會的誕生。
近160年來,世博會經歷了一個與時俱進的演進過程,逐步形成了以交流、學習、創新為主要特征的世博精神,在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世博會首先為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當年,倫敦萬國博覽會的主辦者建造了集中體現工業革命成果的“水晶宮”,采用百科全書式的展示體系,讓參觀者有機會親眼目睹當時世界上最好的技術和產品。隨著全球各地的聯系日趨緊密,人們從單單觀看別人的精品,轉向思考一些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這些問題既涉及科學和技術,也包括文化和理念。于是,世博會開始出現主題展示體系,“水晶宮”式的大建筑被冠以某一主題的國家、地區、企業展館以及其他各種主題館(主題公園),并最終形成世博園區。進入信息化社會以后,日新月異、高度發達的傳媒技術大大拓展了世博會的交流空間和領域,提高了質量和效益,使人們能通過世博會這一平臺最充分地展示自身,又以最快的速度從別人那里獲取自己所需要的最大量的信息。
世博會也是一個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論壇和學堂。到19世紀末葉,世博會逐漸從展示交流的平臺發展為討論學習的論壇,特別注重研討人類發展和全球未來的共同性問題。1867年巴黎世博會開始舉辦講座,1873年維也納世博會首次舉辦了12場研討會。至20世紀,世博會舉辦的研討活動越來越多,如1958年的布魯塞爾世博會就舉辦了426場研討會。進入21世紀,世博會本身已經成為一個各種思想理念、生活方式、社會工程、研究計劃、先進技術互相碰撞和交流的大論壇,可供人們互相學習、激烈辯論、取長補短的大學堂。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各種文明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這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世博會生動體現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和發展動力。
世博會又是推崇探索、激勵創新的舞臺和園地。早期的世博會,人們比較重視的是微觀的探索和發明,主要關注新產品和新技術的開發和完善。此后,世博會越來越重視對宏觀問題的探索和創新,如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界未來發展的探索、在思維模式和文化理念方面的創新等。世博會那么多“世界第一”總會讓人耳目一新。蒸汽機、電話機、電報、電影、無線電、彩色膠卷、汽車、電視機、計算機、機器人、航天器等技術和產品,在不斷提升人們的生活;環境保護、節約能源、可持續發展、全球治理、公共衛生安全、和諧社會等思維和理念,體現了人類追求卓越、不斷創新的精神。世博會從一開始就充滿激烈競爭、你追我趕的場面。馬克思參觀倫敦首屆世博會后在給恩格斯的信中談到:“英國人承認美國人在工業展覽會中得獎,在一切方面勝過他們。”
交流、學習、創新,是世博會經久不衰、越辦越好的內在動力,也是它的獨特魅力和永恒價值。
中國人的“世博夢”
從首屆萬國博覽會至今,絕大多數世博會是在西歐北美發達國家舉辦的,除了少數幾次是在當年的英國殖民地澳大利亞和當時亞洲唯一發達國家日本舉行。廣大亞非拉發展中國家雖然積極參加了歷屆世博會,但在很長時間里似乎與主辦世博會無緣。
迄今發現中國人關于世博會的最早文字記載,是晚清改良派政治家王韜的《漫游隨錄》有關參觀1867年巴黎世博會的見聞。郭嵩燾、馬建忠、黎庶昌、張蔭桓、陳季同等清朝赴歐美外交官的日記或著述中,對此后幾屆世博會也有所描述。李圭撰寫的《環游地球新錄》,是第一本中國人以親歷者身份記述世博會見聞的著作。該書出版于清光緒四年(1878年),讓中國人第一次比較全面地了解了世博會的龐大規模和豐富內涵,看到了西方世界的“先進與新奇”。晚清重臣李鴻章親自為此書寫序,對世博會這種“益于國家者,甚遠且大”的國際交流形式十分贊賞。
而中國參與者的足跡卻早就出現在1851年的首屆萬國博覽會。一位名叫徐榮村(字德瓊)的商人攜自己經營的中國特產“榮記湖絲”參會,并一舉摘得維多利亞女王頒發的金、銀獎牌各一枚。據英國皇家協會《英國倫敦第一屆博覽會評獎委員會報告書》記載:來自上海的榮記湖絲得到好評,評獎委員會決定授予獎牌。第一個以官方身份正式參加世博會的中國人是《環游地球新錄》的作者李圭,時任浙江海關文書的李圭代表中國政府,出席了1876年為慶祝美國建國100周年而主辦的費城世博會。李圭在書中敘述了中國參展費城世博會的詳情,包括中國展品如絲綢、茶葉、瓷器、景泰藍等土特產和手工藝品是如何大受歡迎、供不應求。他同時指出,中國商家缺乏參會經驗,遠涉重洋運去的展品大大超過預期數量,結果原預定展場不能滿足需求。李圭還記載了一個有意義的重要事件,中國留美學生113人參觀世博會并受到美國時任總統格蘭特的接見。據《中國大百科全書》介紹,1904年中國積極參與美國圣路易斯世博會,并“展出了北京頤和園的模型”。此后,中國繼續參加多屆世博會,茅臺酒、五糧液、蘇繡、北京鼻煙壺、浙江湖筆、青田石雕、常州梳篦、張裕白蘭地等近百種精品先后獲得各種獎項。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了解、贊賞和向往世博會,部分思想家和文化人提出了在中國舉辦世博會的設想。他們的“世博夢”往往以科幻或小說的形式表現出來,甚至有人預言世博會將會在上海舉辦。清末小說家吳趼人也許是提出“幻想”的第一人,他在科幻小說《新石頭記》中描述,賈寶玉又回到人間,到上海參觀世博會。還寫道:“一出門外便是會場,各國分了地址,蓋了房屋,陳列各種貨物。中國自己各省也分別蓋了會場,十分熱鬧,稀奇古怪的制造品,也說不盡多少。”著名改良派政治家梁啟超在《新中國未來記》(1902年)中,也設想了60年后在黃浦江畔舉辦博覽會的情景:“處處有論說壇、日日開講論會,竟把偌大一個上海,連江北,連吳淞口,連崇明縣,都變作博覽會場了。”改良主義思想家鄭觀應在其代表作《盛世危言》中,也提出在上海舉辦世博會的主張:“欲籌賽會之區,必自上海始。”青浦人陸士諤的《立憲四十年后之中國》(1910年)以夢境為載體,幻想“萬國博覽會”在上海浦東舉行,上海灘為此在黃浦江上造了一座“很大的鐵橋,跨著黃浦,直筑到對岸浦東”,而浦東已經發展得跟浦西一樣繁榮了。這些異想天開的夢景和預言與今日之現實竟如此接近,體現了先人們的睿智和遠見。
回頭看看,這些人的“世博夢”實際上反映了清末民初的有識之士渴望革新開放、救國圖強、振興中華的良好意愿。他們做夢也不會想到,近百年后,走上改革開放之路的中國日益強盛,真的在2002年申請主辦世博會了,上海真的贏得了2010年世博會的主辦權,成為第一個在歐美之外舉辦世博會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人的“世博夢”終于成真了!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世博會的主題是整個世博會的靈魂,辦博的全過程就是主題演繹的過程。歷屆世博會的主題往往反映了當時世人關注的熱點和社會發展的步伐,體現了主辦國傳統與現代化相結合的特色。上海世博會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具有非常深刻的理論內涵、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城市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集中體現和結晶。城市兼容并蓄、精英薈萃、競爭互補、吐故納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18世紀末,全球僅有2%人口居住在城市;20世紀中葉上升到29%;而進入21世紀,世界上已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聯合國的報告預測,到2010年,城市人口將占全世界總人口的55%。然而,在城市急劇膨脹的過程中,人類的城市生活也面臨一系列日趨嚴峻的挑戰:空間爭奪,交通堵塞,犯罪增多,文化摩擦,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等。如果不加以科學管理,城市的無序擴展必然會侵蝕城市的活力、降低城市生活的質量。
聯合國人居組織《伊斯坦布爾宣言》(1996年)強調:“我們的城市必須成為人類能夠過上有尊嚴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滿希望的美滿生活的地方。”專家認為,城市發展之所以面臨種種挑戰,根源就在于城市化進程中人與自然、人與人、精神與物質之間各種關系的失調。鑒于此,上世紀80年代以來,“和諧生活”、“和諧城市”、城市可持續發展等理念應運而生。各國政府、各市政當局提出的城市發展戰略,基本上都圍繞如何構建人與城市、人與自然的和諧,最終達到城市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眾所周知,和諧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價值觀念,也是中國共產黨人不懈追求的社會理想。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精神鼓舞下,中國學者在如何實現“和諧城市”方面進行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和研究,如提出“和諧城市”應主要體現為多元文化的和諧共存、經濟的和諧發展、科技時代的和諧生活、社區體系的和諧運作以及城市和鄉村的和諧互動,等等。
正是匯聚了時代理念和人類智慧,2010年上海世博會形成了自己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是當今世界各國和國際社會的共同關切,對中國城市化進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包含五個副主題:“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經濟的繁榮”、“城市科技的創新”、“城市社區的重塑”以及“城市和鄉村的互動”;主題館將設“城市人”、“城市生命”、“城市星球”、“城市未來”、“城市文明”五個分館,具體演繹主題。總之,上海世博會就是要以“和諧城市”的理念來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訴求。它集中探索三個問題:一是什么樣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更和諧;二是什么樣的生活方式讓城市更美好、更和諧;三是什么樣的城市發展模式讓地球家園更美好、更和諧。
本屆上海世博會的論壇包括高峰論壇、主題論壇和公眾論壇,目的是為大眾參與世博會提供平臺。可以相信,上海世博會這一空前巨大的平臺,將匯聚全世界的智慧和精英,展示和交流城市管理運營的最新成就和創新理念;世界各國和中國各地通過這一平臺互相學習和借鑒城市建設的成功經驗,將極大地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在城市發展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推動中國乃至全球城市化和諧發展的進程。
(作者:上海世界史學會會長、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