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首先對中東歐地區政黨政治的發展進行歷史回顧,指出:在20世紀上半葉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中東歐國家已產生了資本主義政黨與社會主義政黨之爭,并初步形成了類似西歐的政黨格局。二戰后,在民族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和蘇聯的推動下,社會主義政黨確立起統治地位。報告特別指出,在中東歐國家社會主義建立至蘇東劇變之前,這些國家的政黨也積極進行了改革嘗試;但是作為小國,他們受制于蘇聯,改革夭折或失敗。中東歐國家的政治劇變背后也有西方勢力的作用。報告重點評述了中東歐國家轉軌后政黨政治的發展。原執政黨演變為左翼政黨,包括社會民主黨、社民黨、民主社會主義黨、左翼黨、共產黨等。主流的左翼政黨呈現社會民主主義化傾向,共產黨處于邊緣地位。轉軌后的左翼黨逐漸拋棄了社會主義特征,靠向西歐社會黨,且有右傾化趨勢;在對外政策上親美親歐,積極要求加入歐盟。中東歐國家目前的右翼政黨則來源復雜,一些來源于原社會主義體制下的反對派和持不同政見者,一些源于以前的工人組織。右翼政黨中,民粹組織的崛起是值得關注的現象。報告認為,右翼政黨體現了意識形態的聚集,而不是階級利益;民族主義成為其思想和路線的重要基礎。民粹主義的興起則與轉軌后經濟發展不平衡現象有關。報告指出,中東歐國家政黨政治演化的主軸一是,西方政黨政治模式成為其發展模式;二是在加入歐盟的背景下,政黨政治呈現歐洲化趨勢。與西歐國家的政黨政治相比,中東歐國家的政黨政治在類型上接近西歐,但是自由民主主義薄弱,國家(民族)主義色彩濃厚,對歐盟的懷疑主義傾向嚴重。
大家圍繞上述內容,就中東歐政黨的左、右翼問題、政黨與國家建設的關系、以及中東歐研究的意義等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余建華所長最后就學術報告和學科發展等問題做了總結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