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堪稱美國對華關系“報告年”。美國官方今年出臺的涉華報告特別多,但大多對華并不友好。最新的一個例子就是
2009年,美對華關系“報告年”
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的這份報告稱中國是對美國進行間諜活動中最“好斗”的國家。中國利用間諜竊取美國機密,服務于發展中國的軍事與經濟。報告特別擔憂中國正在打造一支強大海軍,用于在可能發生的臺海戰爭中阻擋美國海軍的介入。但這份報告并不是該委員會在今年出臺的唯一對華報告。就在
除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外,美國許多其他機構早已炮制并發布了各自的涉華報告。這些報告包括:
——
——
——
——3月25日,美國國防部發表了2009年度中國軍力報告。報告宣稱,中國軍隊繼續開發和部署在核戰、太空戰和網絡戰等方面的干擾性軍事技術。中國的軍力加強正在改變地區軍事平衡,對整個東亞-太平洋地區及其他地區產生了影響。這份報告后來成為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年度報告中涉及軍事安全部分的基礎。
縱觀以上報告的內容,可以發現幾個特點。一是報告幾乎涵蓋了中美關系的方方面面,從經貿、安全到政治議題,基本上沒有遺漏。二是這些報告對華描述基本上是負面的,充斥著冷戰思維和“中國威脅論”的老調,向外界所展示的是受到歪曲的中國形象。三是這些報告也顯示出美國對中國的關注重點有所變化。美國“國會與行政中國問題委員會”和美國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延續了其一貫的關注中國人權和宗教問題的老路,但將重點從政治異議人士轉到新疆、西藏地區的宗教和少數民族權利上,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去年拉薩“3.14”騷亂和今年新疆“7.5”事件的影響。而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的報告對軍事安全威脅的考慮則把很大的篇幅放在了網絡戰等高科技威脅上。國防部的軍力報告提到了中國大陸的對臺軍事威脅,但鑒于海峽兩岸情勢的變遷,相對過去有所淡化,而認為中國軍力發展針對的對象更多地指向到了美國自身安全上。
主要來自國會和政府鷹派部門
從這些報告的發布機構看,它們的炮制者主要來自于長期對中美關系持消極立場的組織和機構。其中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美國國會與行政中國問題委員會、美國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是根據美國國會立法設立的機構,這些機構的報告和美國國防部的軍力報告都需要提交給美國國會。美國國防部、美國情報總監辦公室屬于美國行政當局中的傳統“鷹派”部門。美國國會附屬機構與行政當局的“鷹派”部門實際上已經成為炮制涉華報告的大本營。
美國“國會與行政中國問題委員會”成立于2000年10月。其成立的根本原因在于通過PNTR后,美國仍然不想放棄每年對中國的人權情況進行“考察和監督”。 該委員會包括9名參議員、9名眾議員和由總統任命的5名高級行政官員。該委員會每年都會舉行一系列有關中國人權和法治情況的聽證會,在向國會提交的咨詢報告中提出對國會的政策建議。
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是根據
美國國防部和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則是炮制“中國軍事威脅論”的主要來源。今年以來,美國國防部借助中美南海摩擦渲染中國海軍的威脅。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是根據2004年情報改革和反恐法案而設立的,協助國家情報總監工作。美國國防部與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在渲染中國軍事威脅上往往互相配合。今年的《國家情報戰略》出臺后第二天,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就立即作出“呼應”。認為“中國越來越先進的武器可能會對美軍構成“新威脅”,削弱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力量。
美國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是根據美國國會《1998年國際宗教自由法》成立的。該法案要求美國國務院發表宗教自由年度報告。該委員會在“7.5”事件發生后,呼吁奧巴馬考慮對來自新疆的出口商品實行制裁,或者對負責新疆事務的中國政府官員實施旅行限制。
“中國焦慮綜合征”背后作祟
美國官方涉華報告頻出,特別是在下半年集中爆發,讓人不得不深思其后的意涵。
一大原因是全球經濟危機以來,美國國內一些人的受挫感十分強烈,患上了“中國焦慮綜合癥”。這些人將中國取得的每一個經濟和軍事進展都看成是對美國的挑戰和威脅。另一原因也不排除意在牽制總統行政當局的對華政策。美中經濟安全評估委員會在奧巴馬訪華之際發布報告,其所選擇的時間點就值得玩味。
還有就是利益集團因素的壓力。一是經貿利益集團。“國會—行政中國問題委員會”主席桑德·萊文來自密歇根州,該州有許多產業被認為受到了來自中國出口商品的沖擊。因此萊文強烈譴責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及對汽車行業的特殊扶持。萊文的立場在該委員會2009年年度報告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報告認為美中貿易失衡是2008年始于美國的全球金融危機的背后原因之一。報告建議美國必須運用本國貿易法并通過世界貿易組織對中國實施制裁。
美國國防部出臺軍力報告背后的利益因素就更加明顯。除了美國國防部擺脫不了狹隘的本部門利益,因為制造一個強大的外來威脅可以加強本部門在美國政府機構中的地位,同時就有理由要求增加軍費開支。此外,軍工利益集團對國防部報告的出爐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關于中國網絡戰和計算機間諜的報告的撰稿人就是來自國防工業巨頭諾思羅普-格魯曼公司的分析師。該公司位居2008年全球軍工企業100強排行榜的第四位,而且也是歷次美國總統大選的主要捐款人。小布什執政時期,代表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的是助理國防部長費思、常務副國防部長沃爾福威茨等人。奧巴馬上臺后,為克服金融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大量削減防務開支。軍工巨頭們千方百計要尋找市場,插手報告制造外部威脅就成為最好的途徑。特別是在中國臺灣地區對美軍購一再延宕的情況下,這份報告夸大中國大陸對臺灣軍事威脅所希望傳遞出的信息就不言自明了
對中美關系大局影響式微
美國官方頻繁出臺涉華報告,意在影響政府的對華決策。但從歷年的情況并結合中美關系新的發展大勢來看,它們要想對美國對華政策造成實質影響并不容易。
首先是這些報告本身存在的“硬傷”而帶來的權威性缺失。這些報告的內容大多以海外媒體的報道或反華組織提供的不實之詞為依據,嚴重歪曲事實。例如,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承認其指控中國政府利用黑客攻擊美國公司缺乏確鑿證據。這使整份報告顯得缺乏公信力。
二是從美國外交決策體制上來看,盡管美國國會對于美國對華政策有很大的制衡力,但主導對華政策的畢竟是美國總統而不是國會。特別是國會下屬的兩個涉華委員會畢竟不屬于國會的小組委員會或特別委員會,只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咨詢委員會,沒有提出法案的權力。它對于美國國會對華決策無法產生直接的約束力。
在中美關系合作乃大勢所趨的時代背景下,美國一些機構一味出臺這些反華報告顯得非常不合時宜。不過,這些報告的出臺也提醒我們不能完全從美國政府行政部門的角度來定位和看待中美關系。在中國國力日益上升之際,美國國內特別是美國國會仍有一股強烈的反華勢力,希望以種種手段遏制中國的崛起。對于奧巴馬訪華期間宣稱的與中國建立伙伴關系的表態能否兌現也不宜過分樂觀。對奧巴馬政府的對華政策,我們宜察其言,觀其行。(本報特約撰稿)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博士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