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劉鳴:G20影響繼續上升 但實質性地位仍不確定

    20國集團第三次金融峰會9月25日已經在美國匹茲堡閉幕。這是一次取得重要突破的國際峰會,是一次讓多數成員國能夠實現其設定目標的會議。首先,在會前人們曾有擔心領導人會討論撤出計劃,但與會各國領導人最終決定不能過快采取撤出經濟刺激計劃,要繼續支持經濟活動,直到經濟復蘇得到明顯鞏固。這對世界經濟能夠盡快全面擺脫經濟危機桎梏是一個福音。其次,峰會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主要經濟新興體國家的長期期望,以一個能更平衡代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利益的新機制來替代發達國家的俱樂部---八國集團。為此,這次會議上達成了共識:20國集團將成為協調全球經濟政策和對全球經濟進行有效治理的一個基本平臺;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份額將提高至少5%以上,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在世界銀行將至少增加3%的投票權。這表明舊的國際經濟秩序開始出現了重大的調整。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這次峰會在調整國際經濟機制上所采取的行動,僅僅是萬里長城走出了第一步,它能否順利落實和進一步向前發展,還有待于發達國家真心愿意按照全球力量對比的變化,重建國際義務、利益配置和權力消長相適應的國際機制。目前看來,西方發達國家還沒有準備好與主要發展中大國建立平等的國際權力分享機制。它們在金融問題上的讓步,主要原因是西方國家在商品生產和供應、財政收支的平衡、世界經濟持續的增長方面均對新興經濟體有著高度的依賴。但是,在非經濟的高政治領域,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仍然因為價值觀和盎格魯-撒克遜種族優勢的因素作祟,希望繼續以八國集團來討論主要的國際安全、外交等問題。

    目前來看,20國機制的動力來自于金融危機和金融衍生產品交易的失控;來自于美國財政上的寅吃卯糧、入不敷出的困境;來自于美國的積極推動和部分讓權。這次匹茲堡峰會上,基本上是由美國主導了議事日程,歐盟強調的氣候問題沒有進入討論的話題,其要求的嚴厲的金融監管也僅僅是得到了象征性的重視。但是,一旦經濟危機煙消云散,美國經濟進入一個相對良性的軌道,20國機制是否仍然能夠發揮作用?美國是否仍然愿意與其他力量不一的國家分享權力?這仍然是有疑問的。畢竟20國集團僅僅是一個政策宣示性、指導性的新型機制,它沒有領導核心和組織化的機制,沒有運行規則和約束性的安排,它與有著共同價值理念,相同市場規則、政治上結盟的8國集團(除俄羅斯)的單一化的影響無法同日而語。

    更重要的是,世界經濟的權力(包括決策權)仍然是浸潤于戰后逐步形成的一系列的國際經濟機制中,它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即使后者增加了發展中國家的投票權,它沒有實質性改變美國和歐洲控制絕對多數投票權的基本結構。同樣,發展中國家在擁有高級金融管理人才、對各種金融交易的知識與經驗掌握、對規則制訂與監督、對創新產品的理念理解均無法望發達國家之項背。只要美國沒有真正計劃改革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圓繼續是世界最重要和強勢的儲備與交易貨幣,美國的聯儲既相當于世界中央銀行,又扮演美國的國家銀行的功能;它繼續擁有龐大的實體經濟規模,新興經濟體國家要去實質性的重新塑造國際金融與經濟體系,提升其發言權和影響權,其未來的路途將是漫長的和艱難的。

    來源:中國網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