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從美國開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一周年。而最近一段時期,股市大起大落,國際石油價格開始上漲,國內汽車政策舉棋不定等經濟不穩定因素依然不斷地表現出來。筆者最近頻繁被問及一些問題:這場曾經造成極大心理恐慌和經濟損失的全球性危機是否已經結束了?宏觀經濟是否已經進入了復蘇的軌道?以及如何看待目前的房地產局勢等等,在此一并作番回答。
可以說,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已經基本結束——從時間上看,危機狀態通常在12—18月左右,越是范圍廣、有深度的危機,折騰的時間越短,往往問題企業迅速進入清算程序,同時債務和業績一起蒸發;從空間上看,西方經濟三強(美、歐、日)和金磚四國(中、印、巴、俄)經濟創傷各不相同,歐洲、中國和巴西完全抗住了沖擊波,美國和印度在受創后也站起來了,只是日本和俄羅斯還處在虛弱狀態;從力量對比來看,危機的深度發展本身也是消滅大量對沖基金實力的慘烈過程,其中,美國投入的七千億美元和中國投入的四萬億人民幣計劃和連帶效應,對遏制對沖基金的投機狂熱起到了磐石般的作用;從產業升級來看,一輪新的產業布局在全球范圍正在醞釀。老的產業在過去的一年中遭到無情的洗牌,汽車業就是一個典型;洗牌目前還沒有完全結束,預計下一個行業不是鋼鐵,就是造船。而用西方經濟學家的觀點來評論的話,那就是通用汽車等輸在了“紅海競爭”上,但新興行業的誕生正在醞釀新的藍海。
此外,熱錢又初步恢復了沖動,開始注入房地產、證券和能源領域。其中,房地產交易是最容易出現泡沫的領域,有明顯的兩重性:既有增加經濟復蘇信心的一面,也有“引領”通貨膨脹的另一面。在中國,這種矛盾會尤其明顯。
以上述這些依據綜合判斷,金融危機已經基本結束了;全球性的經濟形勢也就是到了U字形形態的底部,處在向上攀升的軌跡上。而半年前,一些經濟學家擔心的第二、第三次沖擊波到目前來看并沒有形成,基本上也不會出現W字形的運轉形態了。結束金融危機,當然是世界經濟的福音:投資者可以進行合理的布局,銀行界得以恢復元氣,消費者也開始擁有憧憬。就是對于中國這樣抵抗力較強的經濟體而言,一個經濟進入復蘇狀態的世界市場,更符合我們的期望值。
不過,以我的研究角度分析,這場危機雖然已經基本結束,但全球性的經濟復蘇將相對緩慢。就好比一個巨人重新站起之后,其步伐必然是緩慢的,甚至在一些時間段里還會停步不前。而且可以預計:在未來6個月里,個別國家還會出現一定的負面沖擊,個別行業也會面臨局部慘烈清洗的挑戰,投資者將更為苛刻,薪水行情也不會明顯好轉,貿易磨擦則會較為頻繁的發生。這就是我們將面臨的一個過渡期,盡管我們并不喜歡她。而我們只能承認:在市場經濟面前,我們還都只是小學生。
(作者系上海《資源環境藍皮書》主編)
來源: 解放網-新聞晚報2009-09-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