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阿富汗選舉委員會
阿富汗大選撩撥著國際社會的神經。美國不少輿論更是把這次大選成功與否上升到檢驗奧巴馬新戰略成敗的高度。實際上,不應過分夸大這次大選對于阿富汗局勢發展的現實意義。
首先,此次大選形式重于結果。盡管選舉最終結果要等到9月才能揭曉,但對于美國這個“利益攸關方”來說,誰上誰下并不重要。這次大選與2004年大選不同,那時美國急于推出卡爾扎伊作為美國利益的代理人。從美國在這次選前高調宣稱要保持中立來看,誰能勝出似乎不是它最關注的事情。一則因為這些候選人的選舉綱領并無多大差別,二來他們對于美國的態度也大同小異。美國并不擔心這次會有持反美立場的候選人上臺執政,對于外界普遍認為勝算較大的現任總統卡爾扎伊,美國也沒有公開予以支持。
對于美國來說,大選在形式上的公正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它希望這次大選向國際社會展示阿富汗民主進程的成果。美國認為,如果大選順利進行,則它可以成為美國對阿戰略成效顯著的一個注腳,因此美國非常在意塔利班對此次大選的破壞。因為如果由于受到威脅最終參加投票的人不足30%的話,塔利班和其他反對勢力必然會質疑選舉的合法性。這就是美國為什么要花如此大的精力來應付大選時的安全局勢,以及為什么阿富汗選舉委員會不急于宣布結果,卻要先處理所傳言的選舉舞弊問題的原因。因此,人們不必對于這次大選的結果過于期待。不管是卡爾扎伊還是阿卜杜拉當選,對于阿富汗局勢的穩定并不會有多大的影響,也不會對美國的阿富汗戰略產生重大的影響。
其次,阿富汗局勢穩定的關鍵是政府治理能力而非形式上的民主。塔利班的卷土重來、阿富汗安全形勢每況愈下的重要原因,就是卡爾扎伊政權的腐敗和治理能力的低下。小布什政府也一度對卡爾扎伊的執政能力表示不滿。奧巴馬政府提出阿富汗新戰略以來,卡爾扎伊政府執政水平并未相應提高。因此,即使阿富汗順利地選出下一位總統,在形式上減輕了美國占領阿富汗帶來的“原罪”,華盛頓甚至可借此吹噓“阿富汗新戰略”的成就,但如果新當選總統不能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那這次選舉對于阿富汗的重建特別是阿富汗人民的福祉來說,其實質意義到底幾何,仍需進一步觀察。
最后,美國對阿戰略并未改變其“民主輸出”的實質。這是美國在阿富汗陷于困境的又一原因。盡管奧巴馬總統希望在阿富汗戰略上與其前任有所區別,特別是強調要淡化“民主輸出”的色彩,但實際上美國一刻也沒有放棄以民主途徑來改造在阿富汗早已存在成百上千年的有著獨特宗教和文化價值觀內涵的傳統社會結構的企圖。但這一民主改造企圖必然會遇到無窮的阻力,美國希望以“后發外生”的途徑來推動阿富汗的現代化也仍然是任重道遠。
因此,阿富汗大選即使成功進行,其意義也是有限的,它并不是檢驗奧巴馬阿富汗戰略的試金石,國際社會不必給予過高期待。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中心)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