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主要從三個角度展開:首先是歐洲穆斯林人口的分布與現狀。羅愛玲認為,目前歐洲的穆斯林人口估計在1500萬到2300萬之間,約占歐洲總人口的近3%-5%。他們出生率和年輕化程度都很高,聚居于大城市郊區以及工業化地區,而且經濟地位不高,多處于社會底層,受社會主體排斥。其次是歐洲對穆斯林移民的態度。一開始戰后歐洲處于重建需要,大量引進移民勞工。隨后,由于勞工移民滯留不歸,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問題,恐懼感由此而生。這些穆斯林移民大多來自北非、中東的“馬格里布”地區,有很強的地區和宗教認同。而歐洲有著較強的文化優越感,缺乏有針對性的社會融合政策。因而當歐洲經濟放緩時,穆斯林移民與本土人口的利益和文化沖突就會日益表面化。因此,她認為歐洲穆斯林人口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移民問題,已經對歐洲社會的集體身份認同、傳統價值觀和公共政策構成了挑戰。穆斯林移民對歐洲的挑戰體現在三個領域:安全方面——社會穩定;經濟方面——社會保障體制;文化方面——世俗主義和歐洲集體身份的構建。歐洲的“伊斯蘭恐懼癥”會長期存在,穆斯林與主流社會之間會經歷一個漫長的調整與磨合過程。
戴軼塵運用層次分析的方法對報告內容進行了評論,王震則從選題價值、研究立場、移民安全等方面進行評論。與會的其他科研人員也分別就歐盟的身份認同、移民與右翼政治、移民政策等角度進行了熱烈討論。會議還討論將來如何繼續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努力構建新的科研增長點問題。余建華所長最后就學術報告和學科發展等問題做了總結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