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術研究為職業,甚至為志業的人,尤其是青年人,在當下復雜而又不甚理想的學術環境中應如何堅持學術追求、恪守學術道德、不斷精進學術研究能力?針對這個長期困擾科研人員的問題,歐亞所青年學術沙龍于
就學術規范而言,與會者都贊同學術規范是學術研究的基本要求。所謂學術,即是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所從事的專門的、系統的研究工作。學術規范便是從事學術工作應遵守的行為準則。目前眾多的學術不規范行為,其原因一方面是學界普遍認可的詳細明確的學術規范標準沒有確立;另一方面則是不嚴格執行現有的學術規范標準。
關于學術道德,有科研人員認為,若將學術視為一種職業,承認學術現在已成為“職業化”的,那么從這一角度看,學術道德便是職業道德問題,遵守學術共同體普遍約定與認可的研究規范,就是遵守職業規范。但學術工作還是有其區別于其他工作的特殊性,它含有社會道德和人文關懷的內在要求。有科研人員從學術研究的動力角度,強調學術研究應該是那些把它視為一種事業的人來從事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把學術研究視為一種樂趣的時候,人在學術研究不自覺地就會認同學術研究的規范、遵守學術研究的道德,追求更高的道德,從而獲得更大的樂趣。
圍繞提升學術研究能力,與會科研人員多從自身經驗與感受出發,強調:學術研究要有問題意識。社科院以智庫定位,但智庫是以我們的基礎理論研究為支撐的,是在強烈的問題意識之下、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應該做中長期的研究為主,把強大深厚的理論基礎轉化為對策建議。另外,青年科研人員要有危機意識,看到我們與學術界尖端研究人才之間的差距。
在學術研究的實踐中,應該首重學術質量。寫作要慎重,養成良好的研究習慣甚于文章寫得又多又快;研究資料要重視其權威性與平衡;研究要有長遠的眼光。就當下的學術制度,與會者一般認為目前不合理的學術評價等制度需要改良,但個人的自律,以及堅持學術研究的興趣與意志仍是從事學術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