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開展的學習科學發展觀活動,與前兩年開展的保持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有著內在的聯系,也可以這么認為,學習科學發展觀活動是保持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延續和深化。在改革開放進入攻堅階段、國際國內環境處于深刻變化的背景下,開展這個活動具有深遠的意義。
作為社科院一名普通黨員,我對于當年開展保持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印象仍還比較深刻,感覺到先進性教育活動的確對于院風的改進產生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效果,例如在院務公開方面,就感覺現在比以往做得要好一些,一些課題的招標通過電子郵件的形式告知全院科研人員,大家一視同仁、公平競標;干部選拔也更講民主,要看大家投票的情況,這些都是很具體的例子。
目前,我院致力于社會主義新智庫的建設,我感到,學習科學發展觀,應當結合我院的這一主要發展目標來開展,這也是把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所需要的。
結合我院的情況,如何在社會主義新智庫建設方面踐行科學發展觀,我有幾點感想和大家交流。
一是科研機構不能離開科研人員。在剛剛開過的院科研工作會議上,通報了研究所的競爭力排名,名列前茅的研究所,都是因為其成員在學術上有豐碩的成果,從而把所的競爭力推了上去。二是科研人員在學術上做出成績,又與院、所為其成長提供的平臺有著內在的關系,如果院、所不重視為自己的科研人員搭建平臺,院所的競爭力也難以提高。所以,表面上看起來,科研工作是每個人專注于各自的研究,但是這種高度講求獨立性的工作,又需要借重集體的合力才能更快地提高。作為科研人員,對于積極地利用好自己的平臺應當有強烈的意識,同時,院、所也應當結合科研工作的特點,利用組織的資源,為科研人員做出成績創造條件。
至于怎么來創造條件,我只能根據自身的體會,談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例如,院、所可以通過組織的途徑,為科研人員建立學術聯系、推出新人營造環境。的確,院、所經常舉辦一些學術活動,包括學術會議,但是這些活動的參加者大都是在相關領域已經做出成就、擁有一定影響的人士。是不是也可以支持一些這樣的學術活動,即參與者主要是院內外的青年科研人員,同時也邀請院內外的資深專家做主題發言,并邀請一些學術刊物的負責人參加。這樣做可以促使我院相對有建樹的新人為同行所了解,也促使青年科研人員對于相關研究領域的整體發展情況有一個把握,同時也有助于他們在學術界建立一定的人脈關系,推出自己研究成果的難度也可能會相對小一些。去年,我在的亞太所就專門組織過一個以本所和國內其他院校青年科研人員為主的學術研討會,邀請本院及院外資深專家以及學術刊物負責人參加,不少青年科研人員在會上宣讀的論文后來都被一些學術刊物錄用。如果類似這樣通過組織為科研人員搭建平臺的做法能夠常態化,對于青年科研人員自身發展以及提高所的綜合競爭力,必然會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科研工作要取得成就,除了勤奮以外,與科研人員是否具有開闊的視野和濃厚的社會責任感也有著內在聯系,通過組織科研人員開展一些考察活動,對于科研工作也是必要的,而院、所在這方面可以為科研人員走出書齋、體驗更廣闊的更豐富的生活創造一定條件。也是在去年,院干部人士處和亞太所組織部分科研人員赴甘肅考察當地防沙治沙、民族和民生工作。作為從事國際關系研究的我來說,平常并不十分關心這些問題,但是經過這次活動,親身實地置身于西部廣漠的土地上,感受西部大開發正在給這些地區居民生活帶來的種種變化,感受當地人與自然界作斗爭的堅韌以及對于發展的渴望,對于自身所處的國情有了更直觀、更全面的了解。我覺得,把這種認識帶到對國際關系的研究中,對于理解當今世界的種種現象、中國的國際地位的變化以及中國發展在國際國內面臨的挑戰,是十分有幫助的。如果這樣的活動能夠常態化,更多的科研人員有機會參加,對于推進我們的科研工作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雖然這些想法不成熟,然而站在一名普通黨員和普通科研人員的角度,我寄希望于通過這一次開展學習科學發展觀活動,使我們的科研環境進一步得到完善、科研人員的創造力和工作積極性進一步得到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