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國際石油價格猶如“過山車”般大起大落,背后動因仍然是石油、貨幣、權力三者之間相互影響、此消彼長的聯動關系,只不過這一次,搖擺不定的油價可能會讓我們看到一個新的世界秩序的輪廓。
石油是一種稀缺的不可再生的資源,是國家生存和發展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經說過:“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住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住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貨幣,你就控制住了整個世界。”這段話深刻揭示了石油、貨幣對于權力的重要性。早在二戰期間,石油就開始與美元聯姻,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行以及美元為唯一世界貨幣作為國際貨幣體系的核心特征保留了下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與世界上最大的產油國沙特達成一項協議,把美元作為石油的唯一定價貨幣,從那時起,美元與石油緊密掛鉤,石油在國際市場上必須以美元計價和結算,只要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不動搖,美國就可以獲得更大的權力和更多的財富。
控制石油資源和石油價格就可以控制其他能源需求大國的生存命脈,獲得世界最大權力。歐佩克對油價的調控是美國獲得石油定價權的一大障礙。搶占中東石油,就可以獲得石油定價權。美國便以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民主制度為借口,出兵控制石油資源豐富的伊拉克。此外,從非洲西海岸到利比亞和蘇丹,從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到俄羅斯和格魯吉亞,美國四處伸手,試圖控制地球上每一個現有和潛在的石油產地和運輸路線,形成對大國命脈的控制。面對不可預期的石油供應短缺,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不得不接受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
面對今年油價的跌宕起伏,歐佩克的價格調控機制幾乎失靈。主要原因在于,海灣地區沒有形成全球金融中心,缺少金融地位就無法左右國際油價,決定當前的國際油價仍然是美國金融界。由于國際市場上的石油是以美元計價和結算的,任何想進行石油交易的國家必須要有足夠的美元儲備。外匯儲備不足的發展中國家為了買油不得不向歐美銀行借錢。大量美元通過石油貿易流入產油國,成為“石油美元”,又因為美國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發達的資本市場,“石油美元”以回流方式變成美國的銀行存款以及股票、國債等證券資產。一旦這種環流的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勢必造成美國金融體系的崩潰。今年,美國金融危機與國際油價大起大落并存似乎說明了這一問題。自從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大批投機資金包括石油美元紛紛拋棄美國證券資產,轉移到石油等商品資產中規避風險,推動原油期貨價格不斷上漲。此外,美國為控制石油造成中東地區持續動蕩不安,伊拉克局勢、伊朗核問題等地緣政治因素對油價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時至今日,支持美國全球戰略的石油美元體系難以為繼,美國最終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為了防止美元惡性貶值蒸發國家財富,伊朗、俄羅斯等一些石油出口國開始重新審視用美元作為石油交易貨幣的政策,提出以“石油歐元”甚至“石油亞元”代替美元。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貨幣能與美元相抗衡,因此,石油與美元脫鉤在當前還不太現實。但是,用歐元、日元或盧布結算石油交易將逐步打破現有國際石油體系的利益格局,重新分配財富和權力,從而對世界秩序產生深遠的影響。
來源:《解放日報》2008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