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張茗:因地制宜,以人為本——赴甘肅國情調查體會

     

    作為一名從事國際關系研究的社會科學工作者,肩負著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不僅需要有開闊的視野,關心、關注國事、天下事;而且需要理論聯系實際,及時把握國情、世情,才能夠避免與國家、與時代、與世界脫節。1061012,作為一名青年科研人員,榮幸地參加了由院黨委副書記童世駿擔任領隊,亞太所所長周建明擔任指揮的國情考察組,赴甘肅進行國情考察。

    因為出生、成長在四川,西部對我來說并不陌生。不過,由于西南與西北在人文地理等諸多方面迥異,對西南熟悉并不等于對于西北了解。這次考察是我第一次踏上祖國西北的土地,懷揣的想法是只有自己親眼看過、親耳聽過、親身經歷過,才能獲得第一手材料并對西北盡可能客觀的判斷——所謂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如同“小馬過河”一樣,只有自己親身趟過河水,才能真正知道河水的深淺。為期一周的考察,不僅加深我了對甘肅地理地貌、治沙治水、經濟建設等的認識和了解,而且也讓我感受到了西北獨具特色的人文風情,同時在精神上得到教育和洗禮。

    在考察的第一站民勤縣,我們先后參觀訪問了亞洲最大沙漠水庫——洪崖山水庫、宋和治沙展覽館、青土湖防沙治沙工程等處,對治沙工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和巨大挑戰有了切實、深刻的了解和體會。在第二站蘭州,我們不僅聆聽了蘭州軍區司令部情報處處長所作的關于反藏獨、反疆獨的形勢報告,而且走訪了蘭州崇德婦女兒童教育中心,對穆斯林婦女的教育和生活有了最感性的認識。在考察的最后一站靖遠縣,我們參觀了當地的人畜飲水工程、小學和基層社保單位,而通過走村串戶,對西北普通群眾的生產生活有了最直接的接觸和認識。

    此次考察給我的體會是:在落實“西部大開發”和“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甘肅的發展面臨兩大難題:治沙和治“愚”,治沙即治水,治愚則是教育,在此過程中,應該注意因地制宜和以人為本。

     

    治沙:科學決策,因地制宜,避免好心辦壞事

     

    據民勤縣的干部和群眾講,民勤境內的石羊河流域以及青土湖曾經胡楊婆娑、紅柳搖曳、碧波蕩漾、魚翔鷹飛,可謂“可牧可漁、水草豐茂”;如今卻黃沙漫漫、白堿茫茫。由于民勤在地理和環境梯度上處于全國荒漠化監控和防治的前沿地帶,阻隔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合攏,是中國西北部風沙線上的一座“橋頭堡”。民勤治沙的成敗關系著河西走廊的安危,如果民勤綠洲不保,必將危及河西走廊。正因為民勤治沙的戰略重要性,國家總理溫家寶下達了決不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的指示。可以說,治沙已經成為民勤的頭等大事。

    應該說,目前民勤治沙已經取得了相當的進展,國家也通過專項基金的方式進行了大力扶持,但在治沙過程中也需要注重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規律,避免政治凌駕于科學——民勤的治沙歷程中有過慘痛的教訓。50年代大規模墾田把草灘都變成了農田,加上不注重涵養水源、大量砍伐森林、大規模開采地下水,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沙漠化,而不當的治理方法不僅沒有恢復生態環境,反而加劇了生態的進一步惡化。據當地干部介紹,由于對當地生態自然演變規律認識不清,簡單地以為保護生態就是多種樹,既沒有注意樹種的選擇,而且沒能很好地利用本地植物。以栽種楊樹等喬木為主要內容的三北防護林建設基本上是失敗的。首先,楊樹是高耗水的喬木,抗旱努力差。而民勤縣境內多年平均降雨量只有100多毫米,蒸發量卻更大2600多毫米,種一畝楊樹,一年至少需要兩次月400立方米的水。不僅起不到涵養水源的作用,還因維持生長大量耗用寶貴的地下水資源。專家指出,在年降雨量低于400毫米的地方,盲目擴展人工造林面積特別是種植楊柳樹等喬木林,非但不能建立起穩定有效的生態防護體系,還會近一年大致當地水資源的萎縮與枯竭,加劇生態環境惡化。其次,治理沙塵暴僅僅靠“擋”是遠遠不夠的,真正的出路是用草去“捂住”源頭的沙塵。楊樹固沙效果不理想。成片喬木林,基本上是樹木成行地表裸露,風照刮沙照走。當然,除了總結教訓以外,已有一些值得推廣或參考的做法。有經驗表明,在以灌草為主要原生職務的地方,加強對原始植被的保護往往事半功倍。在草原、半干旱荒漠地區,自然界有能力實現生態恢復。因此,可以適當考慮以地養地借助自然力恢復途徑,通過移民讓大自然休養生息,利用自然恢復生態環境。另外,算一下經濟帳,民勤縣干部介紹,通過利用麥草壓沙種樹的方式治沙效果良好,但每畝的成本已高達600元,并可能升至1000元,資金壓力很大。而如果利用自然的休養來自我修復其每畝成本只有20元。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只有適合或不適合,最主要的是科學決策,因地制宜,這樣才能既經濟又有效的推進治沙事業的向前推進。最后,治沙還應有全局意識,要從全流域統籌管理的高度打破行政上的條塊分割,建立良好的治沙機制。

     

    教育:以人為本,關注弱者

     

    就像治沙并不是單靠勇氣就可以行得通的一樣,西部的發展需要科學、需要教育。可以說,教育在西部開發中具有基礎性的作用。毋庸置疑,西部教育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這一次的考察中,我們看到了不少現代化的美麗校園。在民勤縣城,我們看到了掛在民勤一中學校大門對考入清華、北大的畢業生的祝賀橫幅以及從身邊走過的滿臉洋溢著青春、朝氣和希望的同學們;在靖遠這個聞名甘肅的教育科技大縣縣城,我們看到了更加著名的靖遠一中和更多的同學,對于他們來說,明天是值得向往的。不過,西部教育資源的過于集中也帶來了發展不平衡的嚴重后果。事實上我們走訪的一所農村小學和一個城市掃盲學校不僅設施簡陋,而且面臨財力、人力的巨大壓力。

    在蘭州崇德婦女兒童教育中心,學齡兒童、帶著孩子聽課的年輕的媽媽、5060歲的老太太坐在一個課堂上的情景讓人動容,而寫在黑板上的勵志箴言(“人生不能錯過的五句話”)——“優秀是一種習慣”、只有知道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等等——也深深感動著我們。(在中心的主頁上也摘登了許多伊斯蘭箴言:婦女是真主最尊貴的創造物,應當關心她們,改善她們的狀況,使她們受到教育,讓她們懂得正確管教子女的知識。左手推動搖籃母親右手可以推動整個世界。”“教育好一個婦女等于教育好一個家庭。” “婦女是家庭的明燈……是子女的搖籃,是幸福的源泉,是美德的工匠。”http://lzwcec.org/wcec/main.asp)而這所主要針對穆斯林婦女和兒童開設的掃盲學校給我們的感動并不止于此。除了馬玉蘭校長以外,13歲的張玉梅小妹妹(小學員)讓人頓生憐愛,而23歲的馬秀花(教員)則讓我十分敬佩,她們都是多么美好的生命!馬秀花來自臨夏,是個非常清秀、自信的姑娘。她在家排行老大,下有一個弟弟、一個妹妹。弟弟是家里的重點培養對象,今年已經考入西北民族學院。對于馬秀花而言,23歲的她已經過了穆斯林婦女的適婚年齡(1618歲),不過她對自己的未來有著堅定的而明確的規劃。雖然她(妹妹也一樣)只讀了臨夏的阿語學校,不過現在正在修大學本科的課程。與她的自強不息相比,常常感到慚愧。

    不過,更重要的是,“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和“西部大開發”的根本宗旨,體現在教育上,雖然“兩免一補”已經惠及大批貧困孩子,是否可以進一步采取措施提高教育的公平性,通過政策創新適當向弱者傾斜:教育資源上向包括農村孩子和進程的務工人員孩子、城鎮貧困學生和成人掃盲教育傾斜,在崗位津貼上向在農村任教的老師傾斜等等。

     

    在發展西部的洪流中,已故的愛國臺商溫世仁先生的人格和理想尤其令人感佩。他曾感嘆他及他的團隊像一群孤獨的戰士,背負著不可能的任務,行走在西部的草原和黃沙之中。其前進的動力來自于對苦難同胞無法忍受的關懷和一種不滅的信念。雖然西部大開發將是長期的、艱巨的工程,相信眾人拾柴火焰高,西部最終肯定能建設成一個宜居的、人文的美好家園。先生及其團隊不會孤獨得太久。對我來說,雖然考察結束了,這篇心得也快收筆了,但對西部的關注絕不會因此結束。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