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中印專家探討“地緣文明”

    910日,印度中國研究所名譽主席譚中教授在上海社會科學院作了一場題為《國際關系史發展進程中的“地緣文明范式”》的學術演講,就中西方文明的比較、地緣政治范式和地緣文明范式等議題進行了介紹。

    他認為,東半球的兩大文明——中國和印度,兩千多年來保持了一種“背靠背”的和平共處關系,勾畫出了“地緣文明范式”的輪廓。如果把兩千多年的中國稱為“天下國家”,那兩千多年的印度就是一種“天下文明”,它和中國的文化、社會情況相似,但沒有中國那種大屋頂的“穹頂”式政治體制,是一個靠“信”、“和”、“忍”三大訴求維持的精神上統一的文明世界。而翻開西半球的歷史,從古代埃及、巴比倫、希臘、羅馬、波斯、哈里發等強大政治實體之間到近代歐洲列強之間,根本看不到中印兩大古文明之間的那種“背靠背”的交融與結合,而是“面對面”不斷相互沖突,相互毀滅,這是因為西半球的民族把“強力/power”看得比別的因素更重要。“地緣政治范式”對地理空間特別強調,國家要發展,就免不了進行平面空間的擴張。因此“地緣政治范式”的主要邏輯之一就是:每個國家要發展就要擴大自己的生存空間,就必然會侵犯別國的生存空間或勢力范圍,地球就變成寓言中的“阿拉伯人帳篷”,不能讓駱駝進去取暖,駱駝進去了必然會把帳篷主人趕走。西方的地緣政治范式暗示了“文明沖突”一點也不“文明”,它不是“文”而是“武”,不是“明”而是“暗”,因此不能稱之為“文明沖突”,應該叫作“武暗沖突”。

    中國要帶頭提倡“地緣文明”范式,就是要改變地緣政治范式橫向擴張與沖突的邏輯,要以立體擴散、“上善若水”、柔能克剛的“文明”來代替“政治”的“強力”訴求,削弱“領土”觀念。如果這樣看問題的話,兩個鄰近的國家就可以像中國和印度兩千年交往那樣,無限地發展與擴張其精神空間而互不沖突,這就是在開展“地緣文明范式”。現在中國在發展問題上“逞強”意識太多,政治經濟學家缺乏厚實的國學支撐,特別是經濟學家腦子里更多是西方的發展理論,而缺少兩千多年中國文明積累的豐富智慧,這種現象如果不改變,實際上是對中國發展有害的。

    轉述譚中教授話語,目前對“地緣文明”究竟怎么理解,內涵是什么?該如何解讀?地緣政治與“地緣文明”之間關系如何把握?這些都是新課題,他目前也在思考探索之中,固不能對“地緣文明”范式做成熟的講演,請大家諒解。

    會上,復旦大學沈丁立教授從道德高度回應了譚中教授所提倡的“地緣文明”范式,他指出,伴隨著中國的發展,中國需要加大培養本國公民的國際寬容心態。而復旦大學李宏圖教授則從歷史上各大文明之間交往角度作了回應,他認為梳理與重新審視不同國家之間的交往歷史非常重要。同濟大學國政系仇華飛教授則從現實利益角度做了回應。此外,與會的學者們圍繞“地緣文明”這個主題也積極參與了討論。

    此次學術會議由國際問題中心主任潘光主持,歐亞所、國際問題中心南亞中亞所、同濟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和上海世界史學會共同主辦。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