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忘不了的記憶——我與社科院共成長

    2006年7月,我順利結束了研究生階段的學習,開始了踏入社會后的第一份工作,帶著些許的期待和興奮,也帶著初入社會的忐忑與不安,來到我現在所在的單位——上海社會科學院。

        初來乍到的我,對于這樣一個全新的環境,不知道自己能否適應?上海社會科學院,這樣一個伴隨著共和國成長,經歷數十年歷史變遷的,并積聚著厚重、濃郁的人文色彩的科研單位,我能否融入并為這個大家庭貢獻一份力量?許多的疑問在思考之后接踵而至,問號充斥著整個大腦。

        彈指之間,時間對我的疑問作了一一解答,一年的時間顯然太短,但就在這么短暫的時間內,我的生活卻是如此的充實而有富有意義。這個走過五十年春秋的單位,正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中不斷煥發勃勃生機,張開她那博大的胸懷,包容著所有盛開的自由思想之花,用它的養分滋養著這些充滿活力的生命。就在這一年里,我見證著、參與著并感受著它的發展與變化。

        社科院因為有年富力強、知名全國的學者而蜚聲在外,他們支撐著社科院的發展,同時也呵護著那些年輕而稚嫩的科研人員健康成長。這個相親相愛的大家庭關注每個人的成長,關心每個人的發展,讓大家庭中的成員在這個和諧環境中,自由地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內不斷茁壯成長。

        在社科院的日子里,我有著太多的忘不了的記憶片斷,它們連綴起來構筑了我人生的精彩篇章。

        忘不了,新進人員培訓的那一天。那個炎熱的季節,我們坐在清涼的會議室,由院領導及各處負責人為我們詳細講述社科院的發展歷程,每個機構的職能劃分,在我們需要幫助的時候,如何與相關職能部門溝通,為我們新進人員盡快適應社科院的生活和工作,解決了后顧之憂。作為一名科研人員和社會科學工作者,牢記自己的職責和使命是非常必要的。亞太所所長周建明在這方面給我們作了最為深刻的、有教育意義的演講:樹立社會責任、體現人文關懷,這是一名合格社會科學工作者應該具備的重要標準,這也是我們應該遵從的職業道德。

        忘不了,首次參加世界中國學論壇的那些日子。社科院作為上海市政府和國家的重點智庫,承擔著為上海市社會發展、國家的對外關系等方面獻計獻策的職能。21世紀的中國正以嶄新的姿態走向世界,如何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大國形象,讓世界接納中國,發揮中國在地區和世界中的建設性作用,以及世界如何看待中國、對中國有何期待等等議題,這些都要求學者展開研究。世界中國學論壇匯聚來自世界各國的知名學者,在為期三天的時間內,大家暢所欲言,觀點在這里交鋒和碰撞。我作為一名觀察員,親歷了這次論壇的整個過程,興奮不已的同時,更多是感到自身功底的不足、學識的膚淺,激勵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執著向前。

        忘不了,參加一次次的籌備學術會議的經歷。參加工作后,在忙于自己工作的同時,我多次參加各種學術會議的籌備工作。這些平時只能通過媒體或閱讀他們的書籍才能接觸的同行前輩,現在可以近距離與他們交談,傾聽他們的真知灼見,他們的智慧之光讓我受益。他們有如我的導師,帶我一步一步走進專業領域的世界,為我梳理專業知識的脈絡,啟迪我從多重視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他們的品格、專業素養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正是社科院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讓我可以在這里享受著思想的盛宴,讓我更明確從事科研事業的道路和方向。

        忘不了,所領導的每次言傳身教、諄諄教誨。在工作中,領導們讓我參與他們的課題,并在研究的過程中,給我許多有益的指點和幫助。教導我注重知識的積累和梳理,學會在看書的過程中,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從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他們對待自己要求嚴格,做事一絲不茍,不容一點馬虎。正是這種嚴謹求實的態度,使得他們的學術成果能產生積極的社會反響。

        起初做事倍感壓力,惟恐有所差錯,但前輩們對年輕人的包容讓我釋懷不少。在和所長的日常接觸中,感受到他的博識、正直、責任意識和關懷之心。在每周的例行會議上,他會為我們宣傳黨的大政方針、透視社會新聞,尤其關注西部地區及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讓我們對政策解讀、社會狀況和西部發展有深入、細致的認識和體察。在他身上,能夠深刻地感受到社科院的社會職能和職責之所在。

        忘不了,支教日子里院里對我工作的大力支持。通過從事支教工作,了解、認識我們的社會,一直是我的夢想。在這里我有了實踐的機會,它讓我真正地走近了社會,認識到這個社會多面的真實。社科院歷來重視年輕科研人員掛職鍛煉、社會實踐,沒有想到我剛來社科院就擁有了這個機會。所長在征求我的意見后,與院里溝通并立即得到積極回應,并將這次的支教作為社科院的一件重要事情對待。2007年2月26日,也就是臨走的那一天,新年還沒有結束,但人事處的領導卻來為我送行,并派專人送我到支教所在地——東鄉三合康泰希望學校。我知道他們把我像家人一樣對待,第一次去那么遠的地方很是不放心,我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我告訴自己決不能辜負他們的期望。

        我來自農村,到了支教學校后,適應不是一件難事,難的是我需要將這些幾乎沒有英語基礎的學生,在只剩下四個多月的時間內,盡快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并順利參加中考,讓英語不再成為他們永遠的傷痛。我的努力得到了院里各界同仁的大力支持,并在人力、財力上對支教學校進行重點扶持,組織院里的同仁們進行捐款,短短的數日里就募集了上萬元,為學校購買了一臺投影儀及電腦設備,用于資助該校的教學,并派出專業人員為老師們進行了為期一周的電腦培訓,受到三合學校全體師生的廣泛贊譽。

        由于院里的大力支持,學生們在最后的中考中獲得學區第二名的好成績。我想這也是對我們社科院和我個人的最大肯定和回報吧。“情暖學子心,名留三合鄉”,這是臨走之際,學校送給我留作紀念的牌匾。這不僅是送給我個人的,也是送給社科院的。

        在這一年里,有著太多太多的忘不了的記憶,現在每每回憶起這些,就像一幅幅生動的圖畫在腦海中閃過。這些是我一年來人生經歷的寶貴財富。我不能說我已經成長為一名成熟、合格的社會科學工作者,但我將這些難忘的人生片斷作為我成為一名合格工作者的重要組成部分,類似的人生閱歷將會塑造一個全新的“我”,那個經過時間和社會實踐洗禮的我,堅強、自信和勇敢的我。

     

    (作者: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助理)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