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潘光《中俄關系:平等和諧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

     

    ——潘光教授在哈佛大學俄羅斯與歐亞研究中心的講演

      感謝我的老朋友馬歇爾·哥德曼教授邀請我來到你們這個成果豐碩的、有影響的研究中心作講演。我想就中俄關系的成就、上海合作組織與中俄關系、促進中俄經濟貿易合作、加強中俄文明對話這四個問題談談我的看法。

      五大成就:中俄關系史上最為平等和諧的時期

      眾所周知,“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八字方針是鄧小平先生為解決釣魚島爭端和南海諸島問題而最早提出的,結果卻在中俄邊界首先得以實現,這在中俄兩國的對外關系史和中俄關系史上都是史無前例的。

      蘇聯解體后,出乎許多人的意料,盡管選擇了不同的政治體制和發展道路,俄羅斯與中國之間的關系不但沒有惡化,反而日益發展,達到了兩國關系史上最為平等和諧的時期。這一成就的取得是與鄧小平先生將國家關系與意識形態分開的指導思想密不可分的,也是中俄雙方領導人高瞻遠矚、精心運作的結果。具體而言,這一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首先,兩國建立了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并通過條約將這種關系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1996年葉利欽總統訪華時,雙方正式宣布建立面向21世紀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2001年7月16日在莫斯科簽署的《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確定了指導新世紀中俄關系的法律原則,使中俄關系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這個條約是中俄關系史上第一個完全平等的,而又不具軍事聯盟性質的雙邊條約。

      其次,兩國領導人之間增強政治互信,建立了有效的會晤和聯絡機制。通過雙方高層的密切交往,兩國元首之間、總理之間,及有關部門領導人之間逐步建立了定期會晤機制。特別要提一下的是,江澤民主席、胡錦濤主席與葉利欽總統、普京總統之間建立了親密的個人關系和熱線聯系。這種領導人之間互相信任的私人友誼甚至在斯大林和毛澤東之間也未曾有過,無疑對確保中俄關系和諧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第三,兩國已解決了影響雙邊關系發展的歷史遺留問題。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中俄之間4300公里長的邊界問題已徹底解決。在長達幾個世紀的歲月里,這一邊界爭議曾經導致無數的危機和沖突。然而,俄羅斯獨立后,中俄雙方本著求同存異的精神,按照“結束過去,開辟未來”的原則,在短短十二年里解決了這一錯綜復雜的歷史遺留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在談判的最后階段,中俄兩國幾乎解決了全部問題,僅有界河中若干島嶼的歸屬難以解決。在這關鍵時刻,雙方于1999年12月葉利欽總統訪華時簽署了對這幾個島嶼暫時擱置爭議、進行共同開發的協議。眾所周知,“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八字方針是鄧小平先生為解決釣魚島爭端和南海諸島問題而最早提出的,結果卻在中俄邊界首先得以實現,這在中俄兩國的對外關系史和中俄關系史上都是史無前例的。2004年10月,在普京總統訪華之際,中俄雙方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于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最終解決了這些島嶼的歸屬問題和全部邊界問題。到2007年底,中俄邊界的實地勘界工作將全部完成。

      第四,兩國在國際事務上具有廣泛的共識,并進行著卓有成效的合作。 1997年4月江澤民主席訪俄時,雙方簽署了《中俄關于世界多極化和建立國際新秩序的聯合聲明》,就反對集團政治、加強聯合國及其安理會的作用、努力推動世界多極化發展和建立國際新秩序確定了共識。作為負有重大責任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俄雙方在科索沃問題、導彈防御體系和《反導條約》、中東和平進程、伊拉克問題、阿富汗形勢、朝鮮半島局勢、伊朗核問題、反對國際恐怖主義等重要國際問題上均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看法,并在外交領域及時進行磋商和合作。根據2001年7月16日簽署的《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原則和精神,雙方加強了在涉及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等重大問題上的相互支持。俄方一直支持中方在臺灣、西藏問題上的原則立場。最近,兩國領導人重申致力于在國際事務中廣泛、牢固地確立協商一致的原則和協作機制,維護各層次、各領域的穩定和安全,為可持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促進多邊主義和國際關系民主化,推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第五,兩國之間的安全合作也正在不斷發展。中俄就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和加強軍事領域信任,戰略核武器互不瞄準對方,打擊恐怖主義,打擊非法販毒、走私武器、非法移民及其他形式的跨國犯罪行為等一系列安全合作措施達成了協議。“9·11”事件發生后,中俄成立了雙邊反恐工作組,在反恐合作方面成果卓著。2006年,雙方正式建立了安全問題定期協商機制,還首次舉行了大規模聯合軍事演習。雙方認為,各國在應對新的挑戰和威脅方面的合作應成為國際安全體系的基石。為此,雙方強調必須完善國際反恐合作的法律基礎,加強國際防擴散機制,努力加強本國和國際信息安全,全力防止外空軍備競賽并為締結防止在外空部署武器國際條約努力。雙方在軍事裝備、航天和其他高科技領域內的合作也取得了豐碩成果。

      上海合作組織:將中俄結合在一起的利益共同體

      在中俄、中蘇關系的歷史上,這樣一種平等的、結伴而不結盟的、多邊的合作機制還從來沒有過。

    在歷史上,中俄、中蘇曾在中亞多次發生沖突。上個世紀60年代末,中蘇在西段邊界的沖突逐步升級,以致1969年在新疆鐵列克提地區爆發了小規模邊界戰爭。在1979年-198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期間,中蘇在中亞地區也處于正面對抗狀態。然而,蘇聯的突然瓦解改變了中亞的地緣和戰略格局,中亞新獨立國家的誕生使中俄兩國之間出現了廣闊的中間地帶或緩沖區域,以致今日雙方在中亞接壤的邊界僅有50多公里。

      在冷戰后國際格局急劇轉型的新形勢下,盡管中俄在中亞仍存在利益差異,但雙方顯然已不對另一方構成威脅。相反,中俄在這一地區的共同利益卻迅速上升。這一共同利益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首先,雙方都面臨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的威脅,因此需要與中亞國家合作來打擊這三股勢力,以維護自身的安全和中亞的穩定;其次,雙方都希望通過開發中亞豐富的資源以推動地區經貿合作及本國鄰接地區(如中國新疆)的發展,而這只有通過中、俄、中亞國家的密切合作,并吸收包括西方國家在內的外部資金和技術才能達到;第三,雙方都對西方勢力在中亞鼓動“顏色革命”、加強軍事存在感到不安,如對北約向中亞擴張均持反對態度。正是這些共同利益,奠定了“上海五國”———上海合作組織進程逐步啟動,迅速發展,并取得成功的基礎,也決定了政治安全合作是上海合作組織機制的首要任務,而經濟文化合作則成為這一多邊機制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上海合作組織對中俄關系的重要戰略意義在于:首次將中國、俄羅斯、中亞國家結合在一個利益共同體內,使中俄能在其框架內最大限度地縮小他們之間的分歧及他們之間不可避免的競爭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最大限度地擴大和鞏固他們的共同利益。在中俄、中蘇關系的歷史上,這樣一種平等的、結伴而不結盟的、多邊的合作機制還從來沒有過。

      在中俄合力推動下,上海合作組織取得的豐碩成果是有目共睹的,而上海合作組織的穩步前進,反過來又進一步促進了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發展。如上海合作組織在打擊三股勢力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就進一步推動了中俄的安全和反恐合作,包括在信息安全和打擊毒品犯罪等非傳統安全領域內的合作。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舉行的聯合反恐演習,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中俄舉行聯合軍事演習奠定了基礎。同時,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經貿合作的開展,也有助于改變中俄經貿合作滯后于政治安全合作的局面。這正是我下面要講的問題。

      促進經貿合作:中俄關系深入發展的關鍵

      從長遠來看,只有中俄經貿合作與其他方面的合作同步發展,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才有持續前進的動力。

    世紀之交的中俄關系也不是沒有問題和不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中俄雙邊經貿合作的潛力一直沒有發揮出來,大大滯后于政治和安全合作,成了制約中俄關系深入發展的一個障礙。2000年,中俄雙邊貿易額僅為80億美元,不到中美貿易額的10%。俄羅斯方面有些人認為,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中方只把眼光放在美、日、歐等國家,卻不太重視俄羅斯產品和俄羅斯市場;而一些中國人士則認為,俄羅斯的金融體系和法律體系仍不健全,經濟貿易政策又多變,使中國企業界去俄投資經商有很大風險,而俄羅斯的許多產品也不適應中國市場的需要。

      令人高興的是,2001年6月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后,這種狀況發生了可喜的變化。2001年9月,以經貿合作為重點的中俄總理第六次定期會晤明確提出:中俄經貿合作的“磨合期”已經結束,應步入“快車道”。為此,雙方確定了一系列推動經貿合作的具體方案。在這一有利形勢下,2001年中俄雙邊貿易一舉突破100億美元。到2006年底,中俄貿易額已超過300億美元。胡錦濤主席和普京總統共同提出,到2010年要使雙邊貿易額達到600億至800億美元。從現在的發展勢頭看,這一目標經過努力是可以實現的。從長遠來看,只有中俄經貿合作與其他方面的合作同步發展,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才有持續前進的動力。

      令人鼓舞的是:這幾年來,越來越多的中俄企業進入對方市場,并取得了良好業績。如中國的通信設備、家電等產品已逐步為俄羅斯消費者所接受,俄羅斯的油氣企業已成為中國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這些兩國企業合作的成功范例,增強了兩國更多企業開展合作的意愿和信心。當前,中俄經濟都處在快速發展的良好時期,兩國都確立了未來幾年經濟發展的目標。中國的目標是:到2010年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俄羅斯也提出了到201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的目標。中俄努力實現經濟發展目標的過程,將為兩國互利合作創造更多的機遇,開辟更廣的空間。從合作領域看,中俄經濟互補性強,在市場、技術、資源、人才、商品等方面互有需求。目前,中俄領導人已經確定了今后雙方合作的幾個重點領域:一是盡快提高機電產品在雙邊貿易中的比重,穩步擴大能源資源性產品的貿易規模;二是加大在家電、通信、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油氣、森林、礦產資源開發和深加工等領域的雙向投資;三是開展航空航天、機械制造、核能、新材料、生物技術等領域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合作和人才交流。

      為使中俄經濟貿易合作進一步深入發展,中俄兩國仍然面臨著一些急需解決的重大課題。

      第一,加快提升貿易規模和質量,注重改善貿易結構。如擴大機電產品在貿易中的比重,就有助于達到這一目標。中國每年進口的機電產品超過3500億美元,只要俄羅斯企業拿出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技術,完全可以在中國市場上占有更大份額。

      第二,積極推動雙向投資合作。中國正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戰略,俄羅斯正在大力開發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雙方企業可充分利用這些機遇,積極開展投資合作。中方已經提出,到2020年要使在俄投資達到120億美元。

      第三,深化能源資源開發合作。該領域的合作潛力巨大,前景廣闊。雙方應立足長遠、互利互惠,注重協調各自的利益關切,盡快落實油氣、電力等領域的大型合作項目。同時,要加快能源資源合作的多元化,積極開展油氣和森林資源的聯合開發和生產加工,推動合作方式由資源貿易型向生產加工型轉變。

      第四,加強高新技術合作。俄羅斯科技基礎雄厚,在許多領域都擁有先進技術和優秀人才。中國正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形成了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良好環境。雙方可通過共建科技園區等多種形式的合作,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以達到互利雙贏的目標。

      第五,改善兩國貿易投資環境,提高兩國企業相互投資的水平和質量。兩國政府應共同努力,創造更加良好的環境,建設更加完備的法制,在規范貿易秩序、保護知識產權、打擊假冒偽劣商品等方面加強合作,為對方商品、資本、服務進入本國市場提供有力支持,為對方企業提供更多扶持和愛護,切實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2006年11月9日簽署的關于鼓勵和相互保護投資的政府間協定為兩國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經濟實體在對方境內從事正常的貿易、投資和經營活動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基礎。

      第六,促進地方和邊境地區合作。中俄地方和邊境地區合作是雙邊經貿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兩國毗鄰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為此,兩國正積極努力,在中國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和俄羅斯實施遠東、東西伯利亞地區發展戰略過程中加強協調,并著手制定這方面的合作計劃。跨界河流的污染防治及生物多樣性保護,也是邊境地區合作的重要內容。

      第七,繼續推進移民領域合作穩步發展。中俄雙方應繼續加強在打擊非法移民方面開展合作,并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并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和實施細則,為促進兩國人員的正常往來和交流創造更加寬松的環境和便捷的條件。

      加強文明對話:奠定中俄世代和諧相處的堅實基礎

      漢儒文明和斯拉夫文明畢竟具有較大差別,俄羅斯和中國走上不同的政治發展道路又產生了體制差異,這些差異與歷史遺留問題和現實權益之爭互相糾纏,再受到國際上一些片面宣傳的影響,就導致了不少誤解。

    從中俄關系中現存的一些矛盾和分歧看,其中既有需要協調的政治經濟權益問題,更有深層次的文化特征、價值觀念、思維模式等方面的差異及由此導致的誤解。漢儒文明和斯拉夫文明畢竟具有較大差別,俄羅斯和中國走上不同的政治發展道路又產生了體制差異,這些差異與歷史遺留問題和現實權益之爭互相糾纏,再受到國際上一些片面宣傳的影響,就導致了不少誤解,有些已成為擴大經貿等方面合作的思想和心理障礙。在俄羅斯,一些人對中國的印象仍是假冒偽劣商品、倒爺和黑工,“黃禍”論和“中國威脅”論還有市場。如俄羅斯某些部門總是擔心經濟聯系的擴大會導致中國移民大量進入,從而影響本國的安全。在前蘇國家組成的歐亞經濟共同體的相關文件中,都把人員自由流動放在重要位置,并以此作為實現經濟一體化的關鍵步驟,但在中俄合作的相關文件中卻沒有這方面的內容,這多少與擔心中國公民向俄羅斯流動有關。同樣,一些中國人也對俄羅斯存有偏見,如認為俄國貨都是“傻大黑粗”,認為俄羅斯對中國是“潛在威脅”等。有意思的是,在這些以有色眼鏡看待對方的人中,絕大多數都沒有去過對方國家。可見,這些誤解緣于無知和偏見。要消除它們,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必須做長期、艱苦、細致的工作。對此,中俄雙方都已有了充分的認識。

      要努力增進相互了解,縮小文明差異,主要途徑是推進文化交流,特別要加強青少年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因為他們是中俄關系的未來和希望。在這方面,文化工作者、學者、傳媒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為此,兩國政府成立了中俄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合作委員會。該委員會定期進行會議,確定了一系列重大合作項目及具體實施措施,在推動中俄文化合作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兩國最高領導人胡錦濤主席和普京總統對文化合作高度重視,親自進行策劃和指導,共同決定互辦“國家年”。2006年,雙方在中國成功舉辦“俄羅斯年”,其中包括300多項豐富多彩的活動,涉及范圍之廣,民眾參與程度之高,社會效應之強,在雙方交往史上前所未有。2007年,雙方又在俄羅斯舉辦“中國年”,組織近200項形式多樣的活動,涵蓋政治、經濟、科技、人文等各個方面,向俄羅斯人民展示中國的歷史文化和改革開放歷程,增進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

      中國和俄羅斯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中俄兩國人民的友誼源遠流長。在中國人民抗擊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斗爭中,許多俄羅斯兒女在中國的土地上獻出了寶貴生命。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俄羅斯人民也為中國人民建設新國家提供了多方援助。同樣,中國人民也在各方面給了蘇聯和俄羅斯力所能及的支持。1991年以來中俄關系十六年發展的歷史進一步表明:在不同文明、民族、國家交往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閡,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礙和束縛,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見和誤解。中俄兩國永做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是兩國人民的真誠愿望,也是雙方國家利益的必然要求,而兩大文明的溝通、對話和交流,將使世代友好的和平思想深深植根兩國人民心中,為中俄世代和諧相處奠定堅實的基礎。
     
     思想者小傳

        潘光  上海社會科學院歐亞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上海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猶太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主任。被俄羅斯總統普京授予圣彼得堡300周年榮譽勛章。2005年11月,由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提名擔任聯合國文明聯盟名人小組成員。出版著作10余本,發表論文上百篇。主要著作有《猶太文明》、《當代國際危機研究》、《猶太人在中國》、《猶太人在上海》、《從絲綢之路到亞歐會議:亞歐關系兩千年》等。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