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劉錦前《“麥加協議”華大于實巴內部仍需加強互信》

     

     

       本所青年科研人員劉錦前從200612月底開始在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學本古里安研究所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訪問學習。近日劉錦前在《解放日報》發表了兩篇關于中東地區最新的時事評論文章(見下文)

     

    麥加協議華大于實巴內部仍需加強互信

     

            日前,經過激烈討論,巴勒斯坦兩大派系法塔赫與哈馬斯在沙特簽署了麥加協議,同意結束內訌而共組巴聯合政府。目前,兩派仍然在就組閣細節進行磋商。

     

      在過去幾個月內,法塔赫和哈馬斯之間就組建聯合政府一事進行了多次磋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每次磋商總是伴隨著軍事暴力沖突而結束。而就此次麥加協議內容來看,協議并沒有就新一屆聯合政府是否承認以色列作出明確表述,也未就放棄暴力作出明確說明。雖然協議商定新一屆聯合政府將尊重巴解組織與以色列已經簽署的和平協議,但這與中東四方所希望的遵守和平協議有所差別。就巴國內具體實情看,姑且不談前一段時間兩派間多次發生的流血交惡事件,最近的民意測驗顯示,在法塔赫與哈馬斯之間就相關問題存在著高達96%的分歧,這似乎是在向人們暗示,兩派之間的磨合似乎還遠未達到實現突破的程度。實際上,麥加協議簽署后,中東利益各方乃至國際社會都只是表示了謹慎的樂觀態度,認為協議成功與否更重要的是在于是否切實付諸實踐。

     

      目前來看,自哈馬斯上臺執政以來,以色列、美國和歐盟國家為了打壓哈馬斯,對巴勒斯坦實施了經濟封鎖,嚴重打擊了巴勒斯坦經濟。當下巴勒斯坦失業人數激增,三分之二的巴勒斯坦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在政治上,哈馬斯只是憑借自身武裝和相當數量巴勒斯坦民眾的頑強支持控制著巴自治政府。在這種情況下,麥加協議的達成與實施顯然被賦予了太多的期望。問題是,當前的巴勒斯坦正日益演變為一個成熟的派系與柔弱的政府并存的一個國家。巴國內局勢陷入了一種獨特的無政府狀態。隨著哈馬斯組織的日漸發展,以阿巴斯為首的法塔赫與哈馬斯之間形成了兩個權力中心。兩個中心執政理念完全不同,阿巴斯主張承認以色列、放棄暴力和承認業已達成的巴以協議,而哈馬斯則繼續堅持三不主義。彼此間缺乏信任使得巴政府面對危機時無法利用司法手段來解決問題。

     

      哈馬斯與法塔赫之間的相互不信任還進一步演繹出了巴勒斯坦內部的韭菜效應。就在麥加峰會的前一天,一名哈馬斯人員被擊斃,另外三名受傷,哈馬斯認為法塔赫應該對這次事件負責,而法塔赫說這是杜馬什派系所為(杜馬什派以前從屬于法塔赫,目前獨立),而杜馬什派發言人說被殺的那個人參與了一個月前謀殺杜馬什派人員的事件。巴勒斯坦派系結構復雜,彼此間的單向復仇往往到最后變為連帶式多維報復。正如以色列本古里安研究所佐克·莎勞尼教授所說,巴勒斯坦地區的極端組織就像韭菜一樣,不破壞滋生的土壤很難根除掉。他認為,一個沒有在和平政策上達成一致的巴勒斯坦聯合政府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更何況協議并未明確表述新組建的政府能對國內所有武裝力量擁有完全的統轄權。

     

      在中東地區的大環境如伊朗核問題、敘利亞還有伊拉克等國局勢發展還不明朗的情況下,巴以問題很難有所突破,麥加協議實際上是給了有關各方一個喘氣的機會。在下周舉行的美以巴三方會談和隨后的最終地位談判達成新的協議之前,巴以局勢仍然存在變數。

     

     

     

    以色列面臨治國危機

     

    近來,關于以色列政局動蕩的報道很多。先是以色列國防部總參謀長哈盧茨116日晚的辭職,接著總統卡察夫因性丑聞和濫用職權受到指控而被停職,目前以色列議會委員會正準備啟動對其的彈劾程序。這些事件表明,以色列政府目前正走在一個新的十字路口。雖然現在還無法預測以奧爾默特為首的以色列政府能否度過這場危機,但從執政聯盟成員在不同場合發表的言論以及各黨派團體對政府官員個人修養的指責來看,以色列政府未來執政之路將更加艱難已是個不爭的事實。

     

      在以色列的政治體制中,總統作為國家元首,僅執行禮節性的職能,并沒有太多的實權。根據規定,只有那些德高望重、品行無可挑剔的人才有資格擔任這個象征性的榮譽職位。歷史上看,總統確實對以色列在處理內外事務方面發揮了作用,比如在撫恤受傷的戰士、接待敵對陣營的領袖訪問等。根據以色列立法,總統的出任必須得到議會絕對多數票的通過,而卡察夫打敗競爭對手上臺則表明了議會成員對其為人的認可。然而新近因卡察夫丑聞案,不僅導致了以色列各個政黨之間對卡察夫的一致責難,而且就政府是否繼續設置總統這樣一項職務引發了爭論。而在立法方面如何保護婦女不再受到此類騷擾的討論,實際引發了對奧爾默特政府執政的評判與反省。

     

      奧爾默特在競選總理之前,宣稱要將以色列變為一個適合居住的國家。但到目前為止執政快接近一年,當前的以色列并不如預期的那樣。以色列的經濟發展代替不了日益被忽略的社會重構問題。其實,總統丑聞案只是社會眾多問題的一個縮影。姑且不談因腐敗丑聞而問題纏身的奧爾默特總理本人和財政部、國防部有關官員的腐敗問題。作為丑聞的現實一面,發生在以色列內蓋夫地區的搶劫、偷盜汽車、亂開墾耕地、重婚、敲詐以及國內阿拉伯少數民族認同危機等現象表明,現在的以色列政府在內政方面確實有很多事情需要處理。

     

      在外交方面,奧爾默特上任以來先后走訪了五個常任理事國,加強了與埃及、約旦的關系,對解決伊朗核問題提供包括經濟制裁在內的各種方案與努力,支持并發動了對黎巴嫩真主黨的軍事打擊等。然而,奧爾默特政府有所為的結果或許并不盡如人意。雖然以色列國內各主要城市之間加大了衛兵檢查和巡邏力度,但是發生在129日的埃拉特自殺襲擊表明以色列的安全并不是那么讓人信服。同樣伊朗核問題并不那么容易解決,真主黨的武裝也并未解除。

     

      對當前的以色列政局,政府層面上我們無法判斷卡察夫本人以及奧爾默特為首的政府官員在對待丑聞上有多大的真誠度,民間層面上也不能排除某些媒體夸大報道的可能性。但是民意測驗顯示,高達七成以上的選民對當前政府表示不滿,這折射的不僅是政府官員未來可能面臨的壓力,更多的是以色列社會生活的準則面臨被高級官員生活所腐化的可能。

     

                原載《解放日報》 (20070204 04)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