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本所猶太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國建、副秘書長王震就中國流行猶太人成功書籍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

    《華盛頓郵報》對猶太成功書籍在中國流行發表看法

     

    【編者按:200727日出版的《華盛頓郵報》刊登長篇文章,對有關猶太人成功經驗的書籍在中國流行的現象進行了報道。在這篇長篇文章中,透出了諸多問題值得我們關注。首先,過分渲染猶太人成功的“經驗”和“訣竅”,迎合了社會上的求富心理,使廣大中國讀者對猶太人產生錯誤印象,也使在華猶太人擔心中國會出現反猶主義;其次,此類圖書中錯誤百出,甚至將西方一些對猶太歷史、文化的偏見和歪曲也照搬進來,令猶太人士十分不滿,敗壞了中國學術和出版界的聲譽;第三,一些圖書大量抄襲別人的成果(包括本中心的成果),還有人冒名美國人編纂出書,可能導致嚴重的知識產權紛爭。現將該文主要觀點和內容摘編如下,不代表我們的觀點,僅供參考。同時,因《華盛頓郵報》并沒有全面、準確地報道我中心周國建、王震接受采訪時所表達的意思,我們也將他們兩人的原話附后,以便讀者對照。】

     

    《華盛頓郵報》文章相關內容

     

    《華盛頓郵報》稱,在現今的中國,富翁的照片可能比毛澤東的形象還要普及,人們對財富的崇拜促使他們去追捧任何能幫助他們在競爭中取勝的東西。因此,在過去的幾年中,成功類圖書占據了中國圖書市場份額的1/3。而這其中,那些聲稱揭示猶太富翁成功秘訣的圖書賣得最火。中國人熱愛猶太成功寶典的程度就好比美國人喜愛《心靈雞湯》一樣。幾乎在每個書店的展示區,你都可以找到《猶太富翁的秘密》、《最偉大的猶太致富圣經》等圖書。《華盛頓郵報》指出,如今的美國,對種族、文化和宗教進行寬泛概括的作法,已經被大多數人拒絕,因此上述標題如果出現在美國市場上,可能會讓人們感到畏縮。文章稱,回顧世界歷史,對猶太人的特征描述,即便在表面上是無傷大雅的,甚至是已經為人們廣泛承認了的,但總能導致猛烈的反猶太主義運動。

    因此,在由于二戰時成功庇護猶太難民而自我標榜的上海,猶太社團對此類圖書感到非常不安。一名在上海復旦大學讀書的猶太青年說:“這些猶太成功書籍非常危險,其中講述的都不是真的。在我們的社區里,并不是每個人都會成功。我們就像其他人一樣,有些人富有,也有些人非常非常貧困。”

    《華盛頓郵報》評論說,商業成功類圖書的火爆,非常貼切地描述出曾經為共產主義奮斗的中國人如今的奮斗目標是什么,這些圖書給中國人提供了模仿的榜樣,教授中國人如何變成資本主義者。《華盛頓郵報》指出,在關于猶太人的圖書中,有一部分是關于商業經驗,同宗教和文化無關。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圖書,探討的是猶太教如何幫助猶太人取得成功,甚至還大量引用猶太宗教法典的內容。文章還指出,這些圖書中含有相當多的事實錯誤,例如,錯誤地將J·P·摩根和約翰·洛克菲勒說成是猶太商人。文章說,一名河南青年買了好幾本關于猶太成功的圖書,感到非常有意思,“因為這些書不僅告訴我們如何做生意,而且還教導我們關于家庭、教育和其他方面的價值”。

    對于中國人對猶太成功圖書的喜愛,作為上海猶太人社區的主席, Maurice Ohana先生的心情是復雜的。一方面,他認為這些圖書所講述的猶太人價值觀是正確的,猶太人從不背棄諾言是“絕對準確的”。但是,這些書傾向于將宗教和商業經驗混雜在一起,這讓他感覺很不舒服。他說:“我很熟悉猶太法典,里面根本沒有談到如何做生意。” 如此積極地對猶太人和他們的經濟力量進行典型化,使得猶太社團成為中國公眾眼中的典型群體。猶太企業家們說,他們收到各種探討如何用猶太方式賺錢的研討會的邀請。

    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猶太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國建認為,中國人如此著迷于猶太人,是因為他們覺得兩個民族的文化中都含有強烈的企業家精神。但周國建認為,實際上兩種文化間存在巨大差異。

    在猶太商業圖書的興旺中,有一種令人費解的現象,那就是經常搞不清楚作者是誰。目前,中國圖書市場上銷售的猶太商業圖書有50多種,南開大學一位教授說,其中一半以上是假的,其作者根本不理解猶太教和猶太歷史。 如《猶太商人的創業經驗與經營智慧》一書稱作者威廉·漢姆頓是哈佛商學院博士、《商業周刊》編輯,但出版商沒有提供原著的任何信息。《華盛頓郵報》對此進行了認真調查,結果沒有在哈佛商學院的畢業生中找到作者的名字,《商業周刊》雜志社表示威廉·漢姆頓只是該社的自由撰稿人,不是編輯。而威廉·漢姆頓本人的回答更令人意外,他肯定地表示自己沒寫過這本書。

     

    本中心副主任周國建、副秘書長王震接受采訪相關內容

     

    《華盛頓郵報》:如何看待當前市場上有關猶太商法的書泛濫的情況?作為從事猶太研究的學者,你們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周國建:這些書是國內泛濫的成功、創富類書籍的一個新招牌。由于歷史原因,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不得不靠從事商業為生,他們在經商方面積累起的大量寶貴經驗是值得借鑒的。中國實行市場經濟時間不長,隨著逐漸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國內商人在商業方面的知識需要更新,學習和吸收他人經驗是必要的。猶太人生意上的成功普遍為中國商人所羨慕。前段時間以來,國內書市上出現了大量介紹猶太生意經方面的書,是迎合國內讀者這種心理的反映。但有些問題應該引起注意,比如在此類書中,有些過分介紹猶太人的精明之處,容易引起誤解。另外,書中內容繁雜,描述過多,粗制濫造,缺乏條理。讀者往往抓不到要害,尤其對受教育程度偏低的讀者來說更是如此,對他們來說,看此類書如同看小說。這種情況有待改進。

     

    王震:我覺得這個問題需要我們辨證地看待,一方面,這些書籍的存在說明市場上是有需求的,也說明當下國內民眾渴望獲得相關的知識和信息,他們對這方面書籍的需求是由求知欲和好奇心所驅動的,而這些書籍在一定程度上也確實起到了普及和推廣猶太文化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這些書籍在編寫時良莠不齊、魚目混珠,很容易給人們形成一種誤導,或者是對猶太人和猶太文化產生一些錯誤的印象。國外有些人擔心,這些書籍可能會進一步放大有關猶太人世界權力的神話和謠傳,乃至滋生出新的反猶主義。我覺得這種擔心在中國是完全不必要的,即使這些不準確的知識中含有所謂的“反猶主義”誘因,也不可能在中國形成反猶主義。中國既沒有爆發反猶主義的文化基礎,也沒有形成反猶主義的現實動因,我們從古至今對猶太人都是非常非常友好的。毫無疑問,這些書籍的盛行會對正常的學術研究帶來一些消極影響。首先是這種互相抄襲,以訛傳訛的做法會助長社會上包括學術界的不正之風,而且會進一步誤導民眾。其次是會擠壓一些優秀學術作品的生存空間,影響學術研究的公信程度。

     

    《華盛頓郵報》:請你談談對中猶文化的看法?

     

    周國建:中猶文化不但歷史悠久,而且在許多方面有共同之處。兩種文化歷經數千年,雖在與各種外來文化碰撞交融,其主體卻一以貫之。兩種文化的內容也有相似之處,比如兩種文化都很重視家庭倫理,重視教育。另外,中猶兩民族都有悠久的經商傳統,比如兩民族都有很強的企業家精神,在商業上都比較成功。但差異還是存在的,從商業上看,猶太人比較側重技術含量高、見效快、貿易量大的生意。 最為明顯的是鉆石加工業。相對而言,中國人做生意比較保守,他們大都追求的是能夠保證盈利的買賣,規模一般都比較小。“知足長樂”,反映了中國商人的普遍心態。比如中國人開的餐館業,幾乎在世界各地都有,這種行業從規模上看雖然是小本經營,但是不大會虧本。另外,世界小型加工業和服務性行業中,中國人占的比例較大。造成這種差異與兩民族文化起源和發展所處的不同環境有著直接的聯系。從今后看,這種差異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仍將存在。

     

    《華盛頓郵報》:你對今后出猶太人生意經方面的書有什么期望?

     

    周國建:國內今后出版此類書應注重實際效果,寧可少而精。首先,在編書時,應注意吸收他人長處,取其精華,避免照搬、照抄,更要防止假冒作品。可選擇一些重點人物,介紹他們的創業精神和成功之道。其次,出書應重點介紹猶太人的商業經驗,不要刻意描寫猶太人的精明之處,或談及其它與經商不相關的內容。另外,除了介紹猶太人生意經外,有必要多介紹他們的生意道德經,比如守信譽,嚴格執行合同,時間觀念強,等等,這些都是在生意場上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凡成功的商人,在這一方面肯定有許多經驗值得借鑒。此外,書中文字表達應規范化,介紹內容應符合邏輯,有條理性和概括性。

     

    王震:我們在從事猶太學研究的過程中,有時也會應邀為一些媒體撰寫有關猶太人的文章。但是,這和市場上流傳的有關猶太人經商之道啊,掙錢的秘密啊之類的文章是有本質區別的。作為學術研究我們更多地關注猶太人作為一個整體在教育、文化、科技、經濟方面取得成就的原因,而不會去聳人聽聞的講什么掙錢之道。另外,我們會力求做到所提供的知識和信息客觀、準確,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盡量引導民眾正確地解讀猶太人的歷史文化與宗教習俗。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