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德國默克爾政府的外交政策

    2006913日,德國阿登納基金會來我院進行學術交流,邀請德國累根斯堡大學政治學教授Stephan G. Bierling作了題為“德國默克爾政府的外交政策”學術報告。會議由歐亞所副所長余建華主持,外事處李軼海處長、王健副處長陪同參加,上海研究歐洲問題的專家學者以及上海歐洲學會部分成員和研究生近30人與會。教授就默克爾的外交風格、德國與歐盟關系、德國與美國跨大西洋關系、德國與東方國家波蘭和俄羅斯關系、德國外交與國內問題關系、德國與中國關系等方面闡述了個人看法,內容如下:

     

    Bierling教授認為,默克爾總理執政十個月以來,德國外交政策變化總的趨向是向傳統外交回歸。而要很好理解這個變化,就有必要要把握默克爾的外交風格:首先默克爾有長達36年生活在前東德地區,在那邊居住、工作和學習。她主要學的是自然科學,在一家研究所教物理學,這樣的一種經歷不可能不對她對讀書、自由交往、人權等的向往,進而影響到她對現在問題的看法。她現在非常高興看到不同國家之間對人權、民主的推進,因為在她以前的生活中被剝奪過這些東西。所以,她在外交方面一般是很坦率的表達意見,議題很多是關于民主和自由方面,比如到美國,對布什就提出關塔那摩監獄的批評,對俄羅斯也是批評壓制輿論自由,去年來中國也是坦誠的講人權。其次,她并不是職業的政治家,她從政很晚,在德國實現統一后才進入的政界。所以對大家來講可能有背常理,一個非職業的而且是女性進入到了德國政界的最高層。

     

    關于德國與歐盟關系問題,教授指出,在施羅德時代,德國外交男性味十足,體現在歐洲一體化預算、投票權問題方面表現出的硬朗風格。也因此,在施羅德執政時期,在歐洲一體化上沒有大的進展。2005年在法國、荷蘭關于歐盟憲法投票出現挫折的情況下,200512月默克爾的上臺,備受關注。許多歐洲政治家期待默克爾能夠脫穎而出,希望對歐洲一體化注入活力,也因為時下的法國、英國、意大利等領導人政治上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削弱。在施羅德執政最后一年,德更多跟法國、俄羅斯走到一起,對東歐疏遠了,失去了自己傳統的平衡角色——在大國、小國、反美、親美之間起平衡作用。默上臺后,進行了調整,回到了中間路線上,疏遠了法國并與美國修正關系。因為歐盟目前有25個國家,很快就要增加到27個國家,只有當人們把歐盟當成非反美聯盟的時候才能繼續向前走,讓東歐和關系一直與美國比較緊密的英國有更多的發言權才能繼續向前走。歷史上來看,歐盟一體化進程主要是法德合作推進的,是主要推動力,因為那個時候只有6個國家。教授認為目前特別是新入盟的中東歐國家有猜疑心的時候,德法走的近會讓東歐人更愿意與美國人走到一起。現在默希望改善關系,不要與法國走的那么近,她希望與法國拉開距離,加強與英國、中東歐國家的關系,希望這樣來推進一體化建設。

     

    關于跨大西洋關系方面,教授認為這是和德與歐盟之間互動關系分不開的。他指出,默克爾到美國2次,不僅是改善與美國之間的關系,也是讓東歐、英國等看到,德國是希望發揮斡旋國的作用。另一方面,施羅德執政后期確實表現在伊拉克戰爭的這種態度上明顯反美,這對德國推進一體化建設及長遠發展是不利的。冷戰當中多年,德國、歐洲與美自然合作,90年代變化了,現在雖然有合作領域,但也有摩擦、沖突領域。目前德美關系比較密切合作,在對伊朗核危機、實現中東相對和平、在阿富汗的合作等有所表現。與美國,施與布什交流不多,布什在國內是弱的,外交上希望表現多邊的方式來獲得支持率。所以德國在與美國之間的合作的加強有這方面的考慮。當然,跨大西洋合作有限的,表現在,美希望德國對法國施加壓力減少農業補貼,這也是是德國的包袱但德并不希望這樣做;另美國也希望德接納土耳其進入歐盟,把格魯吉亞、烏克蘭接納為北約成員,德國是猶豫的;此外,國內方面,80%以上的德國人不喜歡小布什的外交政策,美國的理念希望擴大北約在全球的影響,發展北約與日本、澳大利亞、南非等新的關系,德國在這方面實際是很不情愿的。德國不希望在海外有冒險的活動,目前德國海外派駐的軍隊總有8000人,主要停留在救災、維和和人道援助方面。所以,雖然默改善與美國的關系取得成功,但有限度的。實際上現實中,在很多領域,歐洲與美國之間是有競爭的,比如波音飛機和空客的競爭,為利益而戰是正常的。在經濟利益和全球化問題上有調整是可以理解的。

     

    德與俄、東歐關系。施羅德與普京私人關系很好,他們一起慶祝過新年,施羅德還專門收養俄羅斯孤兒。在德國很多政治家和評論家認為,實際在伊拉克戰爭后德俄關系太密切了。比如說,施羅德稱贊普京是搞民主的人,實際是普京當時對俄公民社會、新聞自由等加以壓制。一個例子,在施羅德快離任時候,與普京簽署了德俄天然氣管道協議,通過波羅的海海底直接輸送到德國。這里的問題是德俄之間有傳統的管道,經過波羅的海國家波蘭到德國,波蘭、波羅的海三國本來歐盟、北約成員國,與德國關系密切,現在又重新修管道,這樣對德俄用意有懷疑,因為歷史上看,當德俄關系密切的時候多會損害這些國家的利益。所以默克爾上臺后,向波蘭人保證說這樣天然氣管道的建設不損害你們的利益。另外,比如默克爾上臺后首先出訪的不是俄羅斯而是波蘭。默甚至擔心給波蘭形成印象,德俄合作損害波蘭利益的話,波蘭會轉向美國,美是保護者,對德來講加深歐洲一體化就困難了,因為的新的成員中有十個是東中歐國家。所以默外交,整個目前,與美國、甚至東部鄰國加強關系,這樣才能推進一體化。德國從俄羅斯進口很多石油和天然氣,可能天然氣對德國更重要。實際德國也希望實現能源的多元化進口,但是目前世界三大天然氣生產國俄羅斯、沙特、卡特爾,其他兩個國家修管道成本很高,而天然氣的液化運輸成本也很高,只能從俄羅斯進口。一年前,俄羅斯停止了對烏克蘭的天然氣供應僅僅幾個小時,烏首都就受不了,可見戰略意義多大。德國目前也在重視風能、太陽能的利用,但這在能源利用中占的比重還是很小的。

     

    外交與國內問題是分不開的,但談到國內問題,教授是持嚴厲批評態度。教授說,在國內很多問題上默克爾政府都無所作為,第一個就是失業問題依然嚴重,整個就業人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少,比歐洲其他國家甚至美國都要低。另外,經濟增長慢,預算、養老金、失業金等不能削減的情況下,德財政債務上升。雖然目前整體來看,多數人的狀況是好的,但80%以上德國人不喜歡船開的時候一邊開一邊修。所以,這樣默當選后采取自由改革的方式并沒有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當時選舉支持她的人數是很勉強的。以前比較支持她的人現在都離開了,實際上現在默上臺的十個月,民意支持率已經降到新低,低到不足施執政6年后的支持率。這證明了兩點,外交政策是穩健的,但比起外交大多德國人更關注自己的切身生活。第二德國需要根本性改革的話是需要時間的,國內經濟問題對外交是直接影響的,沒有國內經濟發展的支撐,防衛、國際維和和國際文化交流事業等都將遭到削弱。

     

    關于中德關系,有變化只是表面的,是傳統關系的繼續發展。實際上德只所以對華政策有一定變化調整,不是德國的原因,是由于中國經濟迅速崛起帶來的,德國、歐盟、美國都希望中國在國際上承擔更多的責任。所以呢,德、美希望中國支持西方的對伊朗政策,也希望中國對蘇丹等這樣的國家施加壓力,擔心中國國際能源的需求會對這些國家打交道的同時,對該國內壓制人權的事情不過問。另一方面,有合作也有潛在沖突。5年前的美國有大量中國商品進入,現在的德國也是這樣;對中國的知識產權沒進行很好保護的擔心。在歐洲和美國的假貨市場上,75%來自中國。最后關于對中國武器禁運制裁是與人權聯系在一起的,是從1989年開始的,這個與誰是領導人無關,因為一年前當德法想解開對中國武器禁運的時候,一些與美國關系密切的國家反對。所以默從第一陣營支持解禁轉到第二陣營不談這個問題,因為看不到解決的答案。同時,應該看到,德國不僅是歐盟成員,也是北約成員,如果解禁可能增加大陸對臺灣的壓力,進而是對美國的壓力。實際上德國在經歷伊拉克戰爭后與美國鬧翻后不希望再次鬧翻。德中關系總體擴大,新的議題的出現,這個在以前是不會出現的,比如知識產權,在德國引起關注也就是這最近這段時間。所以,總之,這種關系變化是雙邊關系發展擴大帶來的。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