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潘光《切實推進上海合作組織的經濟合作》

       

        

        今年是上海合作組織成立五周年。上海合作組織在其成立宣言中,明確地將自己的宗旨定位為:“加強各成員國之間的相互信任與睦鄰友好;鼓勵各成員國在政治、經貿、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環保及其它領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維護和保障地區的和平、安全與穩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因此,加強經貿領域合作、促進共同發展,是上海合作組織的重要目標和職能。隨著機制化的實現,上海合作組織進入了新的務實發展時期,切實推進經濟合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顯突出。

        成績與前景

        五年來,上海合作組織始終將推動經濟合作作為主要議題。在圣彼得堡、莫斯科、塔什干和阿斯塔納這四次具有重要意義的峰會上,確定了經濟合作的原則和方針,指引著經濟合作穩步推進。定期舉行的成員國總理會晤,著重研究具體落實的政策和措施。2003年第二次總理會晤通過《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經貿合作綱要》,明確規定了六國經貿合作的優先領域、主要任務及實施機制。2004年第三次總理會晤批準《〈成員國經貿合作綱要〉落實措施計劃》,涵蓋了經濟、科技、人文合作等重要領域,涉及100多個具體項目、課題和合作方向,并根據分階段原則確定落實機制。2005年第四次總理會晤商定:將在互利和平等的原則基礎上,加大發展經貿合作和改善投資環境的工作力度。成員國經貿部長會議及相關工作組,則在推動能源、交通、電信、科技、農業等領域合作方面提出建議、制定規劃,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年來,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的經濟合作發展勢頭良好,總體來看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中哈輸油管道的開通和俄羅斯參與中哈能源合作,標志著多邊能源合作開始邁步,并提出了建立上海合作組織燃料—能源綜合體的設想。通過成員國交通部長會議機制,交通領域合作正在展開,目前的關鍵是制定協商一致的過境運輸政策及建立國際交通走廊。《上海合作組織銀行間合作(聯合體)協議》已經簽署,各方正在加快商談該組織發展基金建立程序和運作規則。首次環保部長級會議的召開,將為環保領域內開展合作奠定良好基礎。海關、水資源開發利用、旅游、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現代信息與通信技術等領域的合作也已取得進展。2005年11月,上海合作組織、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和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在中國西安共同主辦“首屆歐亞經濟論壇”。這是上海合作組織成立以來首次與其他國際組織和金融機構合作舉辦的大型經濟論壇,重點是圍繞能源合作、基礎設施建設、開發性金融和旅游等領域的合作進行深入交流,推動中國、俄羅斯及中亞各國毗鄰地區地方政府、城市之間的交流。不久前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實業家委員會理事會第一次會議,顯示了實業界和金融界正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落實中亞地區的大型聯合投資項目。

        然而,與其他區域性合作組織相比,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的經濟合作總體上處于規劃和起步階段,也相對滯后于該組織自身的政治、安全合作。原因在于存在一些困難和制約因素:一是合作領域比較狹窄,具體合作項目不多;二是各成員國經濟實力有限,對外投資能力弱;三是各成員國處于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的不同階段,影響了經貿合作的良性發展;四是在同一區域內還存在其他次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削弱了上海合作組織區域合作的吸引力;五是一些文化和價值觀念上的差異與誤解,也成為擴大經貿合作的障礙;六是成員國在某些領域的直接競爭不利于經貿合作,尤其是不利于多邊經貿合作的深入發展。

        有利條件和巨大潛力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之間發展經濟合作的有利條件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在政治、安全領域富有成果的合作為經濟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次,六國山水相連,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再次,在國際能源價格上升的推動下,俄羅斯和中亞國家呈現經濟快速增長的勢頭;而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一直保持領先地位。第四,成員國經濟在多方面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如俄的能源和科學技術、中亞國家的自然資源和資源密集型產品、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等。第五,各成員國都有合作的強烈愿望和要求,希望在該組織框架內進一步擴大貿易額,促進相互投資,通過加強區域經濟合作來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最后,蒙古、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四國成為該組織觀察員國,進一步擴大了組織框架內經濟合作的舞臺。

        目前,中、俄、哈、吉、塔、烏六國及觀察員國之間的經貿合作主要是在雙邊軌道上進行,內容局限于貿易。而且,除了中俄雙邊貿易額較大,其他國家之間的貿易額則相當有限。近年來,中俄貿易額僅占中國外貿額的2%左右,不到中韓貿易額的1/3,但占俄外貿額的7%—8%;中國與中亞國家貿易額大約是中國外貿額的1%左右,但卻占哈薩克斯坦外貿額的8%—9%,占吉爾吉斯斯坦外貿額的12%—13%;中亞國家與俄羅斯的貿易額在中亞各國外貿額中的比重更高,哈占30%以上,吉占15%以上,塔吉克斯坦占14%以上。上述統計不包括小型民間貿易和邊界貿易,但從中不難看出幾個問題:一是中俄貿易發展潛力極大,2005年底雙邊貿易額僅為290億美元,而普京總統提出的目標是2010年達到600億—800億美元;二是中俄與中亞國家的貿易雖然對中俄兩國來說數量不大,但對對方來說相當重要,有利于中亞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三是進一步促進中俄與中亞的貿易對中俄兩國也有利,如中國可以從中亞獲得石油天然氣、木材、礦物原料等。此外,成員國在經濟技術、投資方面的合作也開始發展,包括相互投資和建立合資企業等。比如,2002年在哈薩克斯坦開辦的合資和獨資企業中,俄有834家,吉有74家,塔有14家,烏茲別克斯坦有53家,中國有70多家。當時,在哈注冊的中資企業已達700多家,總投資約6億美元。

        中國—俄羅斯—中亞國家之間多邊經濟合作的問題在于數量有限,大多又沒有納入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之內。俄與中亞國家的合作項目不少是在歐亞經濟共同體框架內,中亞國家之間則大多是在中亞合作組織(最近并入歐亞經濟共同體)框架內進行的。與中國的多邊經濟合作主要是中國新疆與俄、中亞國家的公路運輸和鐵路運輸等少數項目,上海合作組織在其中并未發揮重要作用。上述狀況也正表明,盡管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的經濟合作還處于規劃和起步階段,但這一合作具有巨大的潛力。作為有史以來該區域第一個地區合作組織,上海合作組織完全可以在推動成員國多邊經貿合作方面大有所為,特別是在推動中國—俄羅斯—中亞的多邊經貿合作方面,發揮有別于獨聯體和歐亞經濟共同體(中國均非成員國)的獨特的促進、協調作用。

        切實推進上海合作組織的經濟合作

        切實推進經濟合作并取得實質性突破,無疑是上海合作組織當前面臨的頭等大事。2003年莫斯科峰會上,胡錦濤主席提出必須在經貿合作方面有所“突破”。2004年塔什干峰會上,胡錦濤主席再次提出:從現在起,應該將工作重點轉到擴大和深化各領域的合作上來,“要本著務實精神,確立具體目標,采取有效措施,把巨大的合作潛力轉變為現實的合作成果,給成員國人民帶來切實的利益”;要落實《成員國經貿合作綱要》,“本著平等互利、市場經濟、相互開放、多邊與雙邊相結合等原則,充分發揮成員國經濟互補性強和資源豐富等優勢,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合作,促進成員國經濟共同發展”;并宣布:“為推動經濟合作盡快取得實質性成果,中方決定向上海合作組織其他成員國提供總額為9億美元的優惠出口買方信貸。”在2005年阿斯塔納峰會上,胡錦濤主席進一步提出,“要加強協調,加大投入,有步驟有重點地執行多邊經貿合作綱要及其落實措施計劃,盡快建立銀行聯合體,積極探索多邊和雙邊相補充、政府和企業相結合的合作模式,推動上海合作組織同國際金融機構建立聯系、開展合作,為深化經濟合作創造有利條件”。

        胡錦濤主席的上述講話,實際上闡述了上海合作組織如何在經貿合作方面尋求突破,并指出了其中的關鍵要素。一是要本著務實精神,確立具體目標,采取有效措施推進合作;光是空談,沒有具體目標和有效措施是不行的。二是要本著平等互利、市場經濟、相互開放、多邊與雙邊相結合等原則推進合作;只考慮本國利益不行,不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就更不行;雙邊合作是多邊合作的基礎,而多邊合作又能為雙邊合作構筑更廣闊的平臺。三是要加強協調,加大投入,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合作;必要的投入是必需的,但一定要避免攤子鋪得太大,切忌重復建設;要確定重點,穩步推進。四是要盡快建立銀行聯合體,推動上海合作組織同國際金融機構開展合作,為深化經濟合作創造有利條件;一些重大合作項目之所以難以進行,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資金,上海合作組織建立自己的銀行聯合體,并同國際金融機構開展積極合作,就能為這些項目創造一個融資的平臺。目前,上述關鍵點已逐漸成為上海合作組織各成員國的共識。

        (作者: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王安琪

    E-mail:qiushi@qsjournal.com.cn © Copyright 1999 求是雜志社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