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意義上,中俄關系發展進程中產生的積極結果是兩國文明交流加強、融洽程度提高的反映,而兩國歷史上或現實中發生的各種矛盾和沖突亦可從兩國不同文明發展程度、文明差異等方面找到相關原因。顯然,保持中俄睦鄰友好關系的實質是不斷促進兩國關系中的文明融洽要素的增長,減少、避免或消除文明差異帶來的矛盾和沖突。
一·中俄文明的客觀差異
中俄兩國文明構成中有著共同的或相似的特征,有著許多相輔相成的成分和內容,但源于不同社會歷史發展進程和地緣政治經濟環境的兩國文明發展程度存在明顯差異。
1·不同的物質技術基礎。
(1)地域和資源。俄羅斯是領土和資源超級大國。當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眾多國家為人類生存所必須的大宗自然資源過量消耗而自身后備潛力相對不足擔憂之際,俄羅斯正日益顯示其自然資源的豐富性和開發潛力。
(2)經濟發展水平。俄羅斯保持著一定的經濟基礎。一則,按照面額計算,目前它目前國內生產總值已過萬億美元;二則,近年俄羅斯經濟加速增長勢頭不減;再則,它依然保持著較強的綜合國力。
中國屬于發展中國家,但改革開放使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中國規劃在較短時間內達到“全面小康”。而人口負擔和必需資源潛力相對不足使中國的綜合國力弱于俄羅斯。不過,中國能夠克服困難,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
(3)人口質量。俄羅斯人口較少,但具有一定質量,主要表現在接受高等教育和技能培訓人口的比重較高。隨著改革開放和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中國的人口素質迅速改善。
(4)科學技術力量。俄羅斯擁有一定的科技實力和發展潛力。長期內耗使俄羅斯科技更新能力減弱,但它的基礎還在,還有著恢復和發展的多種條件和可能。中國科學技術基礎較弱,但已經形成的經濟發展環境使科技開發能力增強,科技更新加速。
2·不同的歷史文明進程。
(1)新興帝國與文明古國。中世紀末期,俄羅斯帝國開始崛起,在兩次對土耳其戰爭失利之后,它的擴張路線轉向東方,并使自身的領土面積延伸到黑龍江北岸。20世紀前半葉蘇聯時期進入領土全盛期。90年代末,面對新的解體威脅,俄中央政府維護領土和主權完整的努力取得成功。
俄羅斯民族具有不畏艱險的頑強性格,它不會輕易放棄任何既得利益,也不會錯過任何一個獲得利益的機會。俄羅斯人具有大國自豪感和促進國家強盛的強烈愿望,他們為落伍自慚,對從超級大國降格為“小伙伴”忿忿不平,但他們念念不忘俄羅斯振興,孜孜不倦尋找任何一個可能的發展機會。
中國有著5000多年文明歷史,有發展也有強大,有分離也有屈辱,而真正崛起還是最近幾十年的事。中國人民勤勞刻苦,為維護民族和國家利益不惜做出巨大犧牲。 它致力于自身的發展和強大,但不嫉妒別國的發展和強大。
俄中兩國歷史進程差異在于,一個是從新興帝國的位置下移,并有可能在將來的某個時候重新覬覦歷史上曾經擁有的地位。一個以貧窮落后為起點,開始新的發展進程,并不斷取得新成就,變得強大,不再任人宰割。俄羅斯的目標是復興,中國的目標是不斷跨越新的發展臺階。
目標不同,兩國關系相處的出發點會有不同,發展階段會有變化。如果說,目前中俄是重要的戰略協作伙伴,那么,經過若干階段后,這種關系的含義、內容會有增減。不過,鄰國地位和客觀的相互依存關系將使兩國以更積極的姿態爭取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廣泛合作和交往,致力于兩國物質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進一步加強。
(2)不同的民族文化因緣。俄羅斯的東斯拉夫民族源于歐洲,在東擴過程中接納了部分亞洲文化,使俄本土文化演變為與部分外來民族文化凝聚而成的歐亞文化系統,成為俄羅斯社會凝合力的基本源泉。
漢文化是亞洲文化的主干,具有同化和兼收并蓄外部文化的強大能力,卻難以為外部文化所改變。它有自己的物質基礎,思想體系,精神原動力和宗教信仰系統,具有自身特點和內涵。不同的民族文化造就不同的社會發展軟環境,形成迥異的國格和人格。
3·不同的地緣人文環境。
(1)歐亞地緣條件。俄羅斯是歐亞大國,不過,其主要人口和經濟基礎集中在歐洲部分,俄烏拉爾以北、以東的廣大地區歷來作為國家自然資源儲備庫的地位而存在,俄政府希望加速發展這些地區的經濟,促進這些地區擴大對外經濟交往和合作,但又擔心因此失控使國家安全遭到削弱。作為歐洲國家,俄羅斯致力于促進“大歐洲”進程。
中國是亞洲大國,它的文化對許多亞洲國家產生影響,曾經領先的物質文明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做出過歷史性貢獻。不過,在近現代,它更多地是吸收外部物質文明的營養,并受外部文明沖擊。新中國曾在很大程度上按照鄰國蘇聯的制度模式發展自己的社會主義物質和精神文明,但在無法獲得預期結果后啟動了改革進程。
(2)不同特征的多民族國家。俄羅斯的特點之一在于,在俄羅斯強大時,內部民族矛盾和沖突較少反映,而在國家制度劇變時期,內部民族分離趨勢加強,使俄羅斯國家的統一和完整經常面臨嚴峻挑戰。
中國多民族的特點在于,漢文化對于境內少數民族的影響深遠,融合程度較高。歷史上,中央統治者也不乏對外擴張和對少數民族的鎮壓和壓迫,但遭到臣服的民族占少數。有的民族內部也存在離心力,但對大局的影響較小。
4·制度區別
(1)不同的改革取向。蘇聯解體表明,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和非市場化的計劃經濟制度無法給國家的可持續發展以動力。俄羅斯曾致力于西式民主和自由市場經濟改革,但它現在的目標是“成熟的公民社會”,“自由人的自由社會”,其中保留有自身文化的傳統底蘊和特征。
中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走市場經濟道路是一個巨大探索,但已經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目前,除了深化內部經濟結構改革,它致力于與世界經濟接軌,將自己置身于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過程之中。改革旨在中國加速崛起,改革的成功與否將影響和改變世界政治經濟歷史進程。
(2)社會政治理念與制度的不同演化趨勢。目前,俄羅斯社會對于曾經所選擇的,經過普京“修正”的政治經濟發展道路基本認可,大部分俄羅斯人認為普京的改革路線是俄羅斯的較好選擇,因此,至少在近期前景中,俄羅斯不會是純粹的西式民主和自由市場經濟制度,而是更傾向于將民主政治、市場經濟與俄羅斯固有的物質、精神內容結合的獨特制度形態。
中國人相信自身選擇的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正確性,并會繼續探索和創新,努力吸取外部的長處和優勢,爭取新的勝利。中國不會放棄共產黨領導和為勞動大眾謀利的宗旨,它要的是在共產黨領導下的“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市場經濟制度。
二·睦鄰友好合作的主觀認同
中俄兩國保持睦鄰友好合作關系的重要性是由兩國人民的共同愿望決定的。一方面,為了維護自身的生存利益,兩國需要實現一系列的戰略協作;另一方面,為了保持周邊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及有一個自身發展的良好環境,中俄需要努力促進兩國關系的全面發展。重要性在于,有了這種主觀認同,也就有了兩國關系積極發展的基礎,換言之,睦鄰友好合作將始終是中俄關系發展的主線。
1·巨大的經濟互補潛力。經濟合作和互補互利是中俄兩國所一致認同的。對俄羅斯而言,中國是一個巨大的現實和潛在市場,尤其是,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為市場擴充展現巨大前景。俄羅斯也是個重要市場,并開始對中國產品有愈趨擴大的需求。國際競爭使得中俄產品和技術在一定范圍內的互補合作更具現實性:一些無法向西方輸出的產品往往在對方市場能夠找到買主。
(1) 重工業。改革十多年,俄羅斯重工業基礎遭到削弱,中俄重工業結構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不過,這并沒有削弱兩國在這一領域的互補潛力。
(2) 輕工業。俄羅斯尚未擺脫一貫的落后狀態,而中國歷來擁有的優勢在改革開放條件下進一步增強。這有利于豐富俄羅斯市場,促進其對于自身相關產品質量的提升。
(3)農業。農業曾經既是俄羅斯落后的產業領域,也是中國致力于加強的部門。俄羅斯在農業私有化后面臨的是精耕細作和多種經營,中國在實施承包制后面臨的是進一步提高機械化程度,調整農業產品結構和擴大多種經營范圍,改良品種和增加產出。俄羅斯的優勢在于可耕地面積優勢和增產潛力,中國的優勢在于單位高產技術,改良品種能力。
(4)人物資源。兩國對人物資源領域的互補互利也有著廣泛認同。首先,中國人力資源豐富,而俄羅斯則開始面臨勞動力缺乏的困擾。其次,俄羅斯科技人才比重較高,有著對華輸出潛力。此外,俄羅斯自然資源豐富,與中國的合作潛力巨大。
(5)科技互補。中俄技術合作的特點在于,針對性強,實際效應明顯;不一定是最先進的,但具有實際價值和積極效用;不一定是系統合作,但能起到拾遺補缺,相互促進的積極效應;不一定是戰略合作,卻具有戰略意義。
總之,雖然在新的發展條件下,兩國經濟的互補范圍發生著歷史性變化,但合作前景依然廣闊。
2·促進地區穩定發展。
(1)共同發揮大國在地區的作用和影響力。俄中兩個大國對周邊地區都具有重要經濟和政治影響力。
(2)穩定促進發展。周邊地區存在著破壞穩定的因素和能量,但通過中俄合作可以消除各種不穩定因素或者使這些破壞性因素的作用被限制在最低限度內。這不是地區霸權與政治控制,而是大國的責任和義務,不是獨占利益,而是共同分享穩定與發展帶來的積極成果。
3·超越地區的國際戰略的共同點。中俄在超越地區的對外交往戰略中具有愈益加強的利益聯結,兩國在國際領域的戰略協作將對維護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發揮積極作用,產生愈益增強的政治影響力。
(1)對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實施戰略制衡。中俄都需要有一個和平與安全的國際環境,需要維護自身的國家利益。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全球擴張、霸權主義野心和對他國武力干涉的單邊主義行經,中俄兩國以協作形式抵制美國的強權政治客觀上有利于維護和平與發展的國際環境,有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
(2)世界多極化發展。認同全球的、區域的和國別的政治、經濟和環境差異決定世界發展的多樣性和非均衡性,決定國際政治發展的多元性。
(3)戰略協作提升自身國際地位和影響。中俄通過戰略協作將在國際關系格局中占據有利位置,形成對國際霸權主義行經予以抵制的合力和制衡力量,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同時為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三·新關系模式
21世紀的中俄關系模式應以促進兩國文明的融洽、發展為基礎。在看到中俄兩國存在不同文明發展程度、文明差異及由此產生局部的消極影響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兩國文明的接近、融洽甚至局部融合的現實性和可能性。推進這個進程要求,認同文明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縮小兩國文明差異;積極尋找兩國文明的共同點和閃光點,努力避免或消除文明差異對兩國關系帶來的不利影響。
1·縮小文明差異。中俄都應該致力于縮小兩國間的文明差異,減少相互關系中的消極成分。
(1)加強文明互補。通過博采和吸納他國文明之長填補自身文明之空白,使文明水平和程度不斷突破新的界限,達到新的高度。文明競爭也是促進兩國文明財富增長和擴充的有力手段。當然,競爭不應是沖突,不應成為對對方文明的排斥和抵制。
(2)促進兩國文明關系的發展。這標志兩個不同國度的文明趨向于同一與和諧發展。世界上不乏這樣的事例,關鍵在于積極維護、保持和加強這一發展趨勢。
(3)發掘新的結合點。同樣重要的是,需要中俄兩國努力發掘文明發展的共同點,探索和開辟新的交流途徑和共處條件,消除交往關系中的不和諧音符,擴充積極成分,擴大結合面;需要兩國善于發現和發掘對方文明的優點,將其納入自己的文明庫,并使自身的文明精華為對方所接受。
2·求同存異。
(1)承認文明差異、矛盾的可轉換性。首先,承認兩國文明的質的差異和文明發展的程度區別;其次,承認兩國文明差異的客觀性、普遍性和廣泛性;再則,承認差異和矛盾的可轉換性,促使矛盾積極轉化。
(2)積極對待和處理文明摩擦和分歧。這要求以正確的態度看待兩國間的文明摩擦和分歧,尋找正確解決的途徑和環節,不以排它為己任,不使存在的問題和矛盾擴大化,而以積極的態度解決矛盾與沖突,消除文明摩擦和分歧,并努力克服自身文明的不足和短處。此外,要求在兩國文明關系的發展中相互包容,擴大互利合作基礎。
3·加強交往和交流,不斷提高文明互信度。其中,加強民間交往是提高文明互信度的重要途徑之一。兩國民間文化和物質交流增加相互了解,增強思想情感的交流和溝通,并使之滲透于兩國社會的各個領域。效應在于,有利于減少和消除誤解和猜忌,有利于促進精神和物質交流,有利于擴大互補和互利范圍。
(1)加強輿論的正面宣傳和報道。對于民間交往,中俄兩國的輿論工具應加強正面宣傳和報道,同時,也應該對不利于兩國關系發展的現象和事件進行導向性報道和批評,修正和堵截不利于兩國關系發展的傾向或暗流,阻止不良事態的發展或擴大化。
(2)防微杜漸。對于兩國關系發展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除了要以正確的心態積極采取措施解決外,要多做彌合工作,及時指出問題的原由、可能后果及消除后果的途徑,不使事態無節制發展,尤其不做推波助瀾之事,不采取有違解決問題的不利措施。
4·完善相應的交流機制和體系。兩國相關部門將在加強和完善交流機制方面起主導作用。
(1)交流和協調機制完善化。要求:一方面,政府職能部門為兩國人員交往與交流提供更多的便利條件,另一方面,政府職能部門根據自身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和指導;一方面,兩國有關部門的官員進行經常溝通和協調,及時解決和處理其中發生的問題,修正一些制度和規則,另一方面,共同探討更為深層次的交往與發展問題;一方面,保證交流渠道的暢通,另一方面,保證環境的安全與可靠;一方面,要求交流人員遵守對方國家的法律和規章,另一方面,又給予他們的活動以充分的空間和自由。
(2)擴大交流設施和內容。加強硬件設施建設是擴大交流內容的前提。這保證兩國人員間交流在交通、居住、休閑等手段和設施方面的需要得到充分保障。擴大交流內容是必要條件,十多年間,中俄交往從貿易和旅游開始擴大到了科技、體育、文化、衛生、藝術甚至軍事等領域,極大增加了兩國的交流面和交流內容。此外,中俄文明關系融洽程度的提升使兩國積極影響與周邊地區其他國家文明關系的發展,在新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地區睦鄰關系的發展,形成全新的地區和平穩定發展格局。
(3)加強和規范軟環境建設。這將不斷促進兩國交流和交往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的完善化。意義在于,保護正常交流交往活動,阻止違法違規行為。兩國立法機構要經常審視已有的法律、法規和制度,除了把有關條規和細則修訂得更為完善外,還應考慮制定相應的新的法律和法規。
5·中俄關系文明外延的擴大。 “平等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是中俄兩國于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做出的對中俄關系定式的重要戰略抉擇,主要出于對大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制衡和約束之目的。它不僅在過去對中俄關系的發展和加強,而且將對未來兩國文明關系合作的深化產生重要影響。
中俄關系文明外延的擴大由國際環境的變化和中俄合作深化趨勢所要求。一方面,俄羅斯政治資源整合變化趨勢將使原有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不斷充實和擴大,另一方面,隨著國際關系格局的變化,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部分內容會有所調整。此外,除了“戰略協作”之外,兩國關系在其他方面還有著充分施展合作潛力的廣闊前景。以往實踐表明,中俄兩國在重大國際事務中的戰略協作是富有成效的,但在具體交往領域尚有不和諧音符。而中俄尚有大片未涉及的合作“處女地”亦需要在新的環境條件下進行開墾、開拓、發掘并取得積極成果。
兩國關系的文明擴充將是一個新的跨越,使雙邊合作與交往具有更大包容性:既有“戰略協作”的持續和擴大,也有兩國關系其他領域的良好發展進程;既反映典型的大國關系樣式,也反映協調解決兩國關系中存在的問題的立場、方法和態度;既有政治經濟合作,也有對于兩國關系文明發展前景的思考;既促進兩國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也推動世界文明的進步和發展。它更具宏觀性,因而更具戰略意義,能更客觀、全面體現兩國關系的本質,從而也更具有發展動力和前景。
總之:不同的歷史條件、社會理念、經濟基礎和國家所處的地緣環境決定了中俄兩國的文明差異。中俄關系的發展應該考慮這些重要因素,并據此制定新的發展與交往方針,建立新的兩國世代睦鄰友好相處和交往關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