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余建華:國際油價高位震蕩及其影響

           一、新一輪石油危機還是高油價時代的到來?

     

    2005年8月末,世界發生了兩件事,或許能為國際石油史記上一筆。一是8月26日,颶風“卡特里娜”席卷美國墨西哥灣,嚴重影響該地區油氣開采和煉油生產,紐約商品交易(NYMEX)WTI原油價格應聲上漲,創出70.85美元/桶的歷史記錄。二是與此同時,韓國石油公司以4.85億美元的高價在尼日利亞石油區塊競標大會上成功中標。這次韓國公司獨占鰲頭也實在不易,其既是與英荷殼牌公司和埃克森-美孚公司等歐美石油巨頭的新老勢力比武,又是與印度石油公司針鋒相對的新新勢力之間的激烈競爭。從尼日利亞石油區塊競標一事,人們也許意識到,一場沒有硝煙的石油爭奪戰又在世界富油區悄然展開。聯想到這兩年多來,國際油價如狂飆突起,連創新高,是否世界新一輪石油危機已到來。

    2005年6月《2005年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發布,這份國際能源權威年鑒的數據顯示:2004年全球能源消費呈現出自1984年以來最為強勁的增長,其中石油消費量增長了246.3萬桶/日,創1978年以來新高。不過,面對強勁的市場需求,就全球范圍而言,并未出現油氣資源的短缺, 2004年全球石油消費雖是過去10年平均增長率兩倍多,當年布倫特即期現貨原油均價也達到38.27美元/桶的日均歷史最高位,但并未造成石油供應的中斷和世界經濟的衰退,2004年世界經濟為近30年來經濟發展的最好年份。人們恐懼的新一輪石油危機顯然沒有出現,但高油價時代的到來卻是舉世矚目的事實。國際油價的劇漲最早是與石油危機的出現相伴而隨的。1973年第四次阿以戰爭之際,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海灣產油國為配合戰場上的軍事行動,毅然開展了震驚世界的“石油斗爭”。10月16日。歐佩克決定將基準油價從每桶2.95美元調高到5.11美元,頓時國際石油市場陷于大混亂。1974年元日,歐佩克又把油價再提高128%,達11.65美元,形成結束“廉價石油時代”的第一次石油危機。因1978年年底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世界石油供應出現短缺,歐佩克“因勢利導”,又把石油提高到每桶32美元,而后在人為哄抬下,油價繼續扶搖直上,現貨價甚至一度突破40美元/桶,造就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機。如果說,與兩次石油危機相隨的國際油價迅速抬升,以致石油美元的滾滾流入造就海灣產油國的暴富,那么80年代初以來這些國家風光不再。1983年油價開始全面崩潰,1986年7月甚至暴跌到每桶8-9美元。從那時起到20世紀末,整個90年代,除1991年一度沖高外,油價基本在10-25美元/桶。;1999年油價從年初的每桶10美元反彈到8月突破20美元籩畢呱涎锏?000年3月31.80美元。

    進入新世紀以來,雖然油價在2001年“9.11”事件后再次下跌,2003年3月伊拉克戰爭的爆發也未出現人們預料的石油危機。但自2003年5月伊拉克戰爭結束后,國際油價開始由每桶25美元以下的價位逐漸攀升,進入2004年后更如脫韁野馬一路突飛猛進。從年初1月5日每桶33.78美元漲到6月2日的42.45美元,創下21年來的高點,而后在高位徘徊一段時期后,到10月22日達到55.65美元,刷新歷史最高記錄。進入2005年后,油價走勢呈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上漲階段(年初至3月底):西得克薩斯輕質原油(WTI)從每桶42美元漲到58美元左右,受國際能源機構(IEA,又稱國際能源署)對基本面預期的影響,在基金的多頭推動下,國際油價一直呈現強勢;第二階段為回落階段(從4月初至5月底):WTI從每桶58美元回落至46美元,美國采取加息政策,導致投資基金撤離;第三階段為續漲階段(從6月初至8月底):WTI從每桶46美元漲至70美元以上,此期間受煉廠事故頻發的影響,國際柴油和汽油價格輪番領漲,8月末受“卡特里娜”颶風的刺激,油價大幅沖高并突破70美元/桶價位;第四階段為回落階段(從9月初至年底): WTI從每桶70美元回落到57美元桶附近。在IEA宣布釋放6000萬桶戰略石油儲備的壓力下,受美國石油需求下降、庫存增加,以及初冬天氣偏暖和基金減持凈多頭合約的影響,油價持續回落。

    2005年年初國際權威機構紛紛預言,原油價格將從2004年WTI每桶41美元、北海布倫特原油每桶38美元的平均價位回落。然而這一年來大幅騰升、高位波動、屢創新高的油價使這些預測黯然失色, 2005年全年布倫特和WTI年均價格分別為55.70美元/桶和57.40美元/桶。無疑,這兩年國際油價呈現高位震蕩上行的顯著特征,從1999年每桶10美元到今天70美元,漲幅高達600%。這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油價的第二次飆升,世界必須正視和應對一個高油價時代降臨的挑戰。

    未來國際油價會有多高?歐佩克預測2006年國際油價可能達到80美元,高盛公司警告油價突破每桶100美元已為期不遠,而美國能源投資專家馬修?西蒙斯則預言油價將高達182美元。法國IXE-CIB銀行一份研究報告甚至大膽預言10年內每桶油價可能漲到380美元。不管我們是否接受這些石油天價的論斷,但無疑這兩年國際油價呈現大幅騰升、高位波動、屢創新高的顯著特征,從1999年的10美元到今天的70美元,漲幅高達600%。世界必須正視和應對一個高油價時代降臨的挑戰。這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油價的第二次飆升,達到了世界石油史上的一個新高峰。長期的低油價時代,轉瞬間一去不復返。

     

            二、高油價的動因所在

     

    面對一浪高過一浪的油價攀升,驚嘆之余的人們紛紛探究高油價背后的動力所在。“油價泡沫論”主張油價暴漲是國際投機家惡意炒作的結果;“中國威脅論”宣揚中國迅速上升的石油需求哄抬了國際油價;“通貨膨脹論”認為美元的不斷貶值促使以美元計價的石油價格上升;如此這般,不一而足。這一輪國際油價的飛漲實際上是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合力結果,主要有如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世界經濟復蘇是主要動因。2004年全球經濟增長5.1%,為近30年來經濟發展的最好年份,呈現全面而強勁的復蘇特征。世界三大經濟體美國、日本、歐元區2004年的增長率分別達到4.4%、2%和2.6%。亞洲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實現了超出8%的高位增長,其中中國和印度經濟增長率分別高達9.5%和8.1%。雖然受到高油價等不利因素沖擊,2005年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有所放慢但強勢猶存。2005年三大經濟體美國、日本、歐元區增長率分別預計為3.5%、2.3%和1.1%,發展中經濟體預計為平均增長5.9%。全球平均為3.5%。世界經濟的快速增長直接拉動了對國際能源的需求上?004年全球能源消費呈現出自1984年以來最為強勁的增長,其中石油消費量增長近250萬桶/日,創1978年以來新高。2004年全球石油貿易量也比上年度增長5%。2005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率雖然低于上年,但總的消費量仍在持續大幅增長。國際能源機構(IEA)在2005年11月份石油市場月報中稱,預計2005年全球能源需求增幅為每日120萬桶,需求為8334萬桶/日,增長1.5%。

    第二,政治安全因素。一方面是伊拉克戰后中東海灣地區局勢不穩,恐怖主義惡潮反彈。2003年伊拉克戰爭后國際恐怖主義活動呈現愈演愈烈的態勢。中東更是全球恐怖主義勢力最為猖獗的地帶,伊拉克則成為新的恐怖策源地和中心,恐怖分子還有意識地在海灣和北非國家頻繁襲擊石油設施、運輸管道以及當地外國石油企業。另一方面,世界一些主要產油國局勢動蕩不寧。2005年頭號石油大國沙特阿拉伯老國王去世,伊拉克恐怖襲擊連續不斷,伊朗強硬派內賈德當選總統后核危機更趨復雜化,加上這兩年俄羅斯石油巨頭尤科斯公司危機、委內瑞拉政治動亂和尼日利亞油田工人罷工等事件的此起彼伏,致使國際油價中至少包含了20美元上下的“恐慌溢價”。

    第三,石油期貨投機。2005年8月福布斯集團首腦史蒂夫?福布斯提出,目前油價的高企最主要是市場投機商制造泡沫的結果。這種說法有待證實。但近年油價高位波動確有投機炒作因素。國際對沖基金巨頭利用政治事件、恐怖襲擊、自然災害、庫存增減等非經濟因素,在世界石油期貨交易市場上大肆炒作,頻繁進出,牟取暴利,促使國際油價不斷震蕩上揚,進一步吹大了國際油價中的泡沫。近來學者研究證明:對沖基金在紐約商品交易所的原油總持倉量和凈持倉量變化,與美國西得克薩斯輕質原油價格變化呈正相關的聯動。

    第四,氣候和天災因素。這兩年來,美國國內存在市場對原油和取暖油供應不能滿足冬季需求的擔心,刺激人們對石油的市場預期需求,形成對油價的抬升作用。作為世界石油重要產地的墨西哥灣連續遭受颶風襲擊更使油價不斷攀升。2004年9月“伊萬”颶風已經嚴重破壞了墨西哥灣美國南部諸州的近海油田和煉油設施,使該地區原油和煉油連續減產,造成美國和世界石油市場供應偏緊,推動國際油價沖上新高。2005年8月末的“卡特里娜”颶風是美國歷史上罕見的猛烈颶風,造成美國南部重大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刺激油價再破歷史記錄。

    第五,煉油能力不足。由于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挪威等發達國家的石油產量降,國際市場對海灣歐佩克國家出產的石油依賴加重。海灣高硫原油提煉成清潔、低硫燃料的難度大,導致低硫原油(如北海布倫特和美國西得克薩斯原油)價格上升。美國一些煉油公司難堪重負,成品油的價格抬升又導致原油價格上漲。

    第六,美元大幅貶值。從2001年6月美元對歐元匯率的高峰(1美元兌1.1723歐元),2004年12月該匯率的低谷(1美元兌0.7458歐元),美元對歐元的價值下跌了36.4%。同樣在1999-2004年,美元對日元匯率在波動中呈現總體下降態勢,2002年2月到2004年12月美元對日元的價值下跌了22.3%。另外新世紀以來,美元的通貨膨脹率一直存在,且在近幾年出現逐漸增長態勢。綜合美元匯率貶值和通貨膨脹的影響,這五年美元實際價值已經縮水約40%。美元的快速貶值自然在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名義油價走勢上明顯反映出來。如果將通貨膨脹考慮在內的話,1979年的39美元的油價相當于今天的82美元,再加上美元匯率下跌的因素,1979年每桶油價至少相當于現在的106美元。

    此外,近20年來國際能源投資減少,歐佩克的調控能力減弱,主要產油國剩余產能已近極限,以及美國、中國、印度等石油進口大國石油戰略儲備的增加等,也是推動國際油價上漲的各種因素。墨西哥《每日報》刊文指出,石油同時有經濟、金融、投機、地緣政治和信息偏差等五種價格。這實際上也一個側面說明,當今的石油高價是各種經濟與非經濟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

     

           三、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世界油價的高漲會對世界經濟產生怎樣影響?在歷史上,我們不乏看到油價上漲后引發世界經濟衰退的事例。

    二戰后,石油逐漸成為工業社會主體能源。1965年石油在世界能源消費結構中比重增加到39.4%,首次超過煤炭(39%),到1972年更是上升到46%,成為當代世界的“第一能源”和維系世界各國尤其是工業化世界社會經濟正常運行的血液,相應地石油供應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世界經濟的演變。從二戰結束到70年代初期,在主要發達國家的帶動下世界經濟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以60年代為例,美國、英國、法國、西德、意大利、日本和加拿大的工業生產年均增長率分別為5.5%、3.5%、5.4%、5.8%、8.0%、14.8%、6.3%。造就50-60年代西方經濟繁榮的一個重要基礎就是中東每桶1-2美元廉價石油。

    1973-1974年阿拉伯“石油斗爭”推動的油價上漲,引發了世界第一次石油大危機和1974-1975年世界經濟大危機。1973-1974年油價上漲252%,1975年世界經濟增長率降低到1.9%。因為油價的突然暴漲,會提高生產成本而減少產出、增加失業,刺激通貨膨脹上升、實際收入下降,帶來國民經濟總需求的削弱,又轉而導致產業和就業的增長受到嚴重制約,最后造成各國經濟的普遍衰退。日益高昂的石油美元,不僅使發展中世界石油進口國債務負擔急劇加重,而且使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出現嚴重“滯漲”危機。美國從1973年11月至1975年4月,工業生產下降13.8%,物價上漲10.8%,失業人數增加0.1%,經濟危機持續了17個月;而日本、西德、英國、法國的經濟危機也分別長達15、14、22、10個月。緊接著,世界經濟又馬上受到第二次石油危機的重創,全世界再次陷入通貨膨脹的惡性循環之中。1978-1980年油價上漲179%,1981年和1982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分別降到2.2%和1.1%。經過這兩次石油危機的沖擊,70年代世界經濟出現重大轉折,發達國家經濟由快速增長轉入低速增長。美國、英國、法國、西德、意大利、日本和加拿大的工業生產年均增長率在70年代分別為3.2%、1.2%、3.4%、2.7%、3.6%、5.1%、4.0%。

    然而進入新世紀后,雖然出現油價高漲、卻未形成世界經濟危機的局面。2003-2004年,油價上漲32%,世界經濟卻強勁增長5.1%。世界經濟對高油價的承受力明顯增強。

    高油價對世界經濟沖擊弱化的主要原因是,自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后,發達國家有效實施了產業結構調整和強有力的節能戰略,特別是高科技的普遍運用,使能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加上核能等替代能源的開發,使經濟發展對石油的依賴大為降低,全球工業生產對油價上漲而形成的生產成本增加具有更強的吸收消化能力。

    在美國,1975年美國政府頒布《能源政策和儲備法》,后來又制定了《平均耗油法》,要求汽車廠搭配著生產、銷售大車與小車,所有這些車的油耗平均計算,每單位油耗的行駛里程應隨時間的推移而逐年提高。如此,美國能源支出占美國經濟的比重由1981年的14%降到目前的7%,用來進口石油的開支只占美國經濟的2%,能源消費支出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由8%減少到5%。在第一次石油危機震撼下,1976年法國政府做出大規模發展核電的決定。現在核電已經是法國第一能源,2003年占法國能源消費的比重為38.3%,由此法國能源自給率已由1973年的22.7%上升到現在的約50%。歐盟也把提高能效作為其能源政策長期追求的一個主要目標。70年代以來,歐盟區國內生產總值的單位能耗平均減少了近三分之一,2000年每生產1千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所需能源在意、德、法、英分別為0.14、0.17、0.18、0.20石油當量,整個歐盟平均為0.25石油當量,從而使其能源利用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而日本更是成為國內生產總值單位能耗最低的高效能大國。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后,日政府迅速制定了《節能法》,實施節能制度,推廣節能設備,加快節能技術研發,并先后頒布了“企業節能準則”、“汽車燃料標準”、“建筑節能準則”以及“居民房屋節能準則”等,從工業、交通運輸到商民兩用設施,“官民互動”掀起了大規模的節約石油、高效利用石油資源的全國運動,以此形成了全面的節約型經濟發展模式。目前單位產值的原油消耗量僅相當于1980年的一半,日本的能源利用率基本上達到了經合組織成員國平均水平的兩倍左右,2003-2004年原油價格暴漲并沒有在日本引起大騷動。由此日本和美國、西歐一樣,其經濟抵御高油價沖擊的能力在不斷增強。

    另外第一次石油危機后,根據經合組織決定,1974年11月發達國家成立了國際能源機構(IEA),在石油消費國之間信息共享、統一政策、協調互助,敦促成員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第二次石油危機后,IEA 把成員國戰略石油儲備由60天提高到90天。目前IEA的26個成員國均已建立政府儲備、企業儲備、機構儲備等各種形式的戰略石油儲備,其中美國、日本、德國實際儲備高達158、161和127天。2002年7月,全球石油總儲備量59億桶,其中IEA占38億桶。2004年4月IEA的石油儲備量為112天,可以應付中、短期的中等級石油中斷。憑借強戰略石油儲備這一雄厚后盾,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時沒有出現人們擔憂的石油危機。另外,石油出口國這些年來獲得的大量“石油美元”又有很大一部分轉化為進口需求,也即回流到世界其他國家,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油價上漲的壓力。

    雖然,今天石油對世界經濟特別是發達國家經濟的沖擊比起70年代已經大為弱化。但國際油價高位波動的長期持續,還是會對世界經濟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形成不可忽視的殺傷力。多數經濟學家認為,石油價格每上漲10美元/桶,GDP增長率將減少0.25%,通貨膨脹則上升0.5%。油價高企時間越長,對經濟的沖擊就越大。根據IMF的評估,2004年油價上漲對全球經濟影響在0.3個百分點左右。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油價上漲問題,2004年的世界經濟應能增長5.4%。IMF對未來油價走勢及高油價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做出三種可能性預測:(1)油價維持在50美元/桶以下,對2005年世界經濟的影響在0.3~0.5個百分點,世界經濟可保持現有增長勢頭;(2)油價漲到80美元/桶,對2005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影響分別為0.6和1.3個百分點;(3)油價漲到120美元/桶,一年內美國的通脹率將上漲到5%以上,GDP增長將下降2.3個百分點。顯然,第三種情況發生可能性很小,而在第二種情況下,世界經濟雖然不會發生衰退,但增速將明顯減緩。事實上,2004年下半年以來,歐元區的經濟疲軟和日本經濟復蘇勢頭的削弱,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國際油價的高昂。2004年最后一個季度,歐元區12國較第三季度僅增長了0.2%,其中德國和意大利則分別下降了0.2%和0.3%。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05年4月預測,2005年歐元區經濟增長率只有1.6%,而日本的經濟增長率將為0.8% 。而歐盟統計局8月31日公布的數字顯示,2005年歐元區第二季度經濟增長率僅為0.3%,估計第三季度經濟增長率在0.2%到0.6%之間,第四季度有望達到0.4%至0.8%。美國經濟增勢雖然強勁,估計會有3.6%的增幅,但在當油價超出60美元時,也引起通貨膨脹和經常項目逆差上升的高壓。由此,在2005年8月末國際油價沖破70美元大關紅,布什政府再也忍耐不住,于9月2日宣布啟用戰略石油儲備,在美國率先下,IEA及其成員國德國、英國、日本等也積極響應,宣布配合美國,聯手動用石油儲備,國際油價應聲下跌。

    相比發達國家,高油價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則要嚴重得多。20世紀末以來,發達國家優化產業結構,將高能耗的制造業大規模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的產業結構以制造業為主,生產能耗水平相對較高。面對油價上漲其應變和承受能力相對較弱,不僅加大了經濟運行成本,而且增加了進口石油的外匯負擔。這在能源需求上漲快速的東南亞更加明顯。于是,在全球石油價格高漲的沉重壓力下,印尼、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紛紛出現供油短缺現象,由此引發相應的通脹壓力和經濟痛苦。印尼盧比表現疲軟,觸及2001年4月以來的歷史最低點,股市受匯市影響,累計下挫超過10%。泰國通貨膨脹率激增,8月升至5.6%,到達7年來的歷史高點。菲律賓同樣未能幸免,菲律賓比索兌美元一路走低,物價大幅度上揚,通脹率突破設定的7%上限。馬來西亞2004年經濟取得7.1%的增長,居東南亞之冠,現在油價增長沖擊下,經濟增長也已明顯放緩,只有5.6%,即使是像經濟欠發達的越南、緬甸這樣對石油進口較少的國家,國民經濟也同樣受到了高油價的負面影響。2005年10月公布的IMF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已將東南亞地區的經濟成長預期由5.4%降為5.0%。另外,由于中國、印度、韓國等國石油需求的迅速增長,這些國家同樣受到高昂的原油價格的傷害。

    世界銀行行長沃爾芬森指出,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每桶上漲10美元并維持一年的話,世界經濟年增長率就會降低0.5個百分點,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則會降低0.75個百分點。但事物均有兩面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品價格根本上由供求關系決定,油價過高必然引起消費國節油,加快替代能源開發,降低需求量。被扭曲的石油價格經市場調節,泡沫成分被捅破,油價自然會緩慢回落到消費者和生產者都能接受的合理范圍。如此看來,雖然考慮到影響油價的諸種因素一時難以消除,油價的短期回幅有限,但長期來看油價的一定幅度回落還是有相當可能。因此,近來國際油價的上漲和波動,固然會使世界經濟增長受到明顯拖累,但世界經濟抵御油價波動的能力已大大增強,高油價導致世界經濟危機或嚴重衰退的可能性不大。

     

           四、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高油價也是近來中國遭受的切身之痛。中國能源總量雖然豐富,但人均占有量遠低于世界水平,煤為主要資源,而較為環保、高效的石油資源尤其不足,人均占有量僅為世界水平的11%。90年代以來,中國國民經濟年均增長9.79%,原油消費年均增加5.77%,而同期國內原油供應增長速度僅為1.67%。對照持續膨脹的石油需求,中國原油穩產已處于臨界狀態,目前年產油近1.8億噸,2020年至多達到2.0億噸。近十年來我國石油供應缺口迅速擴大,石油對外依賴度不斷上升。1993年我國開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當年凈進口石油893萬噸,隨后增到1999年4890萬噸。當時國際能源專家預測,到2010年中國所需的3億噸石油有1/3來自進口。但現實卻更為嚴峻,2004年我國原油進口量就超過億噸大關,達1.228億噸,原油對外進口依賴度已達41.2%,如再加上LPG和其他石油產品的凈進口量,石油凈進口總量高達1.515億噸,同比增長43%,石油進口依存度已接近50%。我國已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石油消費國和位于美日之后的第三石油進口國。

    石油安全已經成為懸在中國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作為重要的基礎性資源,石油目前已經滲透到社會、經濟、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石油價格的大幅上漲對中國經濟的嚴重制約不可低估。首先,原油進口高價位高速增長,對貿易平衡帶來巨大壓力。2004年中國石油進口總額高達431.5億美元,同比增長112.56%,成為我國一大貿易逆差和外匯支出項目。其次,對交通運輸行業產生最直接影響,對化工、紡織、塑料加工等行業影響也很大,還可能導致部分高能耗企業虧損,甚至停工減產。第三,嚴重制約汽車工業的發展雪上加霜,油價上漲給汽車生產者帶來兩頭受困的局面。另外還要帶動天然氣、煤炭等能源價格的上漲。由此從長遠看,由于石油價格上漲對國內許多行業產生了不利影響,必然會影響到這些行業進一步投資和發展,從而會對我國長期經濟發展、就業1、消費產生不利影響。有關專家對我國GDP、石油進口數量和價格波動進行了綜合分析,分析結果認為:油價每上漲1%并持續一年時間,將使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平均降低0.01個百分點。顯然,油價波動的不同態勢,對中國宏觀經濟和不同行業的具體沖擊也各不相同。近來有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先生就2005年年末國際油價的三種不同走勢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問題進行了評估。

     

    (表三)

     

    表三:三種油價走勢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國際油價的三種不同走勢2005年年末平均油價(美元/桶)2005年平均油價(美元/桶)較上年同比漲幅(%)2005年國民生產總值增長(%) 

     情景一    情景二     情景三

       60       70        80

       56       60        63

       35.8     43.8      51.8

       -0.5     -0.7      -0.9

    對主要行業經濟增長率的影響  

     農業      -0.48   -0.67   -0.86

        交通      -0.62   -0.88   -1.12

       石油加工   -0.66   -0.93   -1.19

       化學工業   -0.55   -0.77   -0.99

       交通設施   -0.63   -0.88   -1.14

    注:摘自范劍平:《國際油價上漲與中國的應對》,《中國評論》2005年第11期。

     

    因此,國民經濟發展中的“能源瓶頸”已經引起中國從領導高層到普通民眾的高度關注。2004年6月溫家寶總理主持通過了《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04—2020年)》,并在2005年6月正式成立了以溫總理為首的國家能源領導小組,協調國內各有關部門,統一研究、制定和實施相關戰略舉措,認真應對國內能源需求上升和包括高油價沖擊在內的國際能源形勢變動帶來的嚴峻挑戰。要保障我國戰略機遇期國民經濟健康、快速、穩定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節流與開源并重,優化能源結構,實施煤為主體、電為中心、油氣和新能源全面發展的戰略,既立足國內能源開發與建設,同時積極參與世界油氣資源的合作開發,走出一條尊重客觀規律,“節能優先、結構多元、環境友好、內外并舉”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能源發展之路。

    (作者系上海社會科學院歐亞研究所研究員,非傳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