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人口密度很高,達每平方公里近300人。但是,它的土地資源卻十分貧瘠,國土總面積的45%是沙漠,另一半不是高山就是森林;只有不到20%的土地是可耕地,其中一半又必須經過灌溉才能耕種。以色列的水資源也極其貧乏,是世界上人均占有水資源最少的國家之_。然而,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加上阿以沖突持續不斷的周邊環境,以色列卻實現了農業的高速和可持續發展。近10多年來,農業總產值年增長率始終保持在15%以上,不僅以占總人口不到3%的農民供給全國農林產品,還大量出口農林產品,出口額在過去50年里翻了12倍之多,其中大量銷往歐洲,因而享有“歐洲的廚房”之稱.以色列以這些輝煌成就創造了“沙漠奇跡”,受到高度評價。聯合國糧農組織及其他國際農業機構紛紛向許多國家推薦以色列農業發展的先進經驗。
以高科技提升農業發展的質量
以色列是公認的“高科技大國”,高科技產業極為發達。而把高科技普遍應用于農業生產,發展技術密集型的高科技農業,正是以色列經濟的一大亮點,也是以色列農業具有強勁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源泉。以色列以高科技提升農業發展的質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努力提高農業機械化和化學化水平。近年來,以色列科研人員以高新技術發展農用機械,使拖拉機、摘棉機、地溫測量器、病蟲害預警機、擠奶機等主要農用機械都實現了更新換代,并在生產實踐中得到普及。據2000年統計,每臺拖拉機負擔的可耕地面積為12.46公頃,每臺谷物聯合收割機負擔的谷物收獲面積為182.9公頃;平均每萬個農業勞動力擁有拖拉機3136臺,谷物聯合收割機71臺,均居世界領先水平。以色列化學工業比較發達,化肥不僅能充分保證國內需求,還可以大量出口。各種殺蟲劑、除草劑也廣泛使用,大大提高了單位面積耕地的產量。
大力發展灌溉、節水和污水處理技術。據1999年統計,世界人均水資源量為人均7342立方米,低于人均3000立方米即屬缺水,而以色列人均僅299立方米,其水資源匱乏程度可見﹁斑。南方缺水尤其嚴重,并已關系到國家安全。為此,以色列投入重金開發相關技術以節約和發掘水資源。以色列創造了世界領先的節水滴灌技術并實現了全國普及,在污水回收利用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它是世界上使用污水灌溉最成功的國家,使用污水量(處理前)約為3億立方米/年,使用污水比例為世界第一(大約占污水總量的2/3)。海水淡化也是以色列水資源開發領域發展迅速的高技術產業,2002年海水淡化廠的總產量已達4億立方米。
重視發展農業生物技術,培育優良作物和禽畜品種。上世紀70年代以來,生物技術日益受到以色列農業發展部門的重視。農業部、農業研究機構和農業研究開發基金會都對生物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予以鼓勵和支持,特別是培育良種與溫室大棚相結合的現代生產模式成果顯著。以色列農業經營者在溫室中創造了每季每公頃收獲300萬枝玫瑰花的奇跡,而西紅柿每季每公頃的平均產量達到300噸,是露天種植產量的4倍。近年來,又開始在溫室中種植油桃、桃、枇杷、葡萄和香蕉等果類,并以溫室發展養雞、養魚等家庭飼養。在乳品業方面,以色列實施“家畜血統書鑒定制度”,有105000頭種牛經鑒定登記在冊,確保牛品種的純潔,現已成為世界上乳品單產產量最高的國家之一。
在農業發展中充分發揮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的作用。在溫室種植方面,科學家們設計了一系列軟件,對溫室的施水、施肥、氣溫及作物生長環境進行自動化控制。近年來,以色列又將先進的電子技術應用到農業機械方面,發明了裝有計算機和自動裝置的拖拉機,能高效完成從犁地、種植到收割的全套田間作業,并以最經濟的方式保持操作速度和降低燃料消耗。農業生產部門也十分注重信息的搜集、傳播和反饋,以利于將最新的科研成果與技術發明運用到農業中來;通過互聯網了解國際需求動態,同時將國內狀況向國際市場發布,使供需緊密銜接。
需要強調的是,上述成功探索取決于以色列始終堅持走科學研究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的道路。目前,以色列全國已建立一整套由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和農業合作組織緊密配合的農業研究和推廣體系。科研課題直接來源于生產實際,由生產部門提供科研經費及試驗基地,政府、大學、企業下屬的農業研究機構承擔研究任務。一旦研究取得成功,便通過農技推廣服務站舉辦培訓班,建立示范點,以實地講解的方式進行推廣,所創利潤由生產部門和科研部門分成。這種以生產引導科研、科研和生產相結合的農業科研推廣體系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有的科研機構本身就包含了生產部門,農民可直接從科研部門購得科研產品。同時,以色列特別重視對農業人才的培訓。位于特拉維夫郊外的以色列國際農業培訓中心每年都免費進行培訓教育,由農業專家親自授課,講授水利、農業氣象、農產品儲藏加工等各方面知識。通過科研+人才+生產的緊密鏈接,成功地構建了一個高科技農業的發展模式。
走生態農業之路
走生態農業之路是以色列農業取得成功的另一個亮點,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成功改造沙漠。建立在沙漠上的國家決定了以色列若想發展農業,就必須花大氣力改造沙漠,努力開發沙漠地區。半個多世紀以來,以色列通過“兩步走”方式實施改造和開發沙漠的宏偉規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第一步,因地制宜實現沙漠綠化。通過植樹、種草、引入或發掘水源、養殖新的動植物品種等手段,使沙漠地區的環境、氣候、生態得到大大改善。第二步,通過政策傾斜和市場導向優先開發沙漠地區。比如,當年荒無人煙的內格夫沙漠(以色列主要沙漠區),如今現代化城鎮、農莊和工廠掩映在森林、果園、溫室和農田之中,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以色列的可耕地面積由立國之初的10萬公頃增加到44萬公頃,灌溉面積從3萬公頃擴大到26萬公頃,沙漠改造和開發功不可沒。
大力發展無土農業。土地資源極其匱乏促使以色列把發展無土農業作為發展農業的重要一環。以色列充分發揮自己的高科技優勢:一是直接向植物提供無機營養液,以代替由土壤和有機質向植物提供確保其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營養;二是采取將太陽能以有氧吸收的方式直接轉化為熱量的栽培方式。目前,以色列無土玫瑰年均產量可達每平方米150枝;若按中國計量單位,無土甜椒產量達每畝6500公斤,無土櫻桃番茄每畝3500公斤,大西紅柿每畝15000公斤。蘋果、櫻桃、油桃、杏、葡萄等也采用無土雙倍籬壁式栽培技術,都取得了很好的收益。這種無土生產方式既無污染又節約土地資源,具有可持續性,是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成功嘗試。
注重環境保護和資源配置。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資源配置統籌協調,是以色列又一成功的戰略性舉措。其主要做法有:在發展農業中處處注意維護生態平衡、維護生物鏈的自然連接;有計劃地開發荒地、坡地和沼澤、灘涂以改善自然環境;通過增加植被種植,綠化沙漠,科學使用農藥、化肥等改善土質土層結構;通過三污回收與治理以改善空氣、環境和海水的質量;通過加利利湖水南送等北水南調工程改善全國的水資源配置,等等。目前,在以色列的農業結構中,基本形成了糧食、經濟作物、林業、畜牧業和漁業協調發展的良性態勢,實現了可持續發展,這與注重環境保護和資源配置是密不可分的。
農業發展的豐厚人文基礎
以色列擁有有利于農業發展的豐厚人文基礎,這也是其農業發展取得成功的一個比較特殊的原因。
熱愛土地、重視農業的傳統。追溯歷史,不難發現農業在猶太人心目中的重要性。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里,猶太民族是一個沒有自己土地的流浪民族。在中世紀的歐洲,許多國家曾明文禁止猶太人擁有自己的土地和從事農業。后來,得到土地的猶太人格外珍視從事農業的權利。這種熱愛土地、重視農業的傳統在以色列立國后延續下來并繼續發展,成為推動今日以色列農業發展的無形動力。
愛農務農的社會風氣。在以色列,熱愛農業、務農光榮已成為深入人心的社會風尚。政府在各方面強調農業的重要性,支持發展農業,起到了積極的導向作用。傳媒通過各種形式宣傳務農光榮,激發人們對農業的向往。文藝界表現出對農業的特殊偏愛,以農業、農村為題材的作品受到人們的喜愛,產生了潛移默化的感染作用。教育的作用更大,許多著名大學都為農業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今天的以色列,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從事農業,崇尚遠離城市、回歸自然的生活方式。
以農為本的集體組織。以色列特有的以農為本的集體組織是基布茲和莫沙夫。“基布茲”在希伯來語中就是指“集體”,即以平等和公有原則建立起來的定居點,其在發展農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莫沙夫”則是一種政經合一的合作組織,既是行政村又是合作社,兼具社會與經濟雙重功能。在莫沙夫里,土地和水是國家所有,住房、收成歸農戶,供銷、教育、醫療和文化等服務由合作社集體提供;作為行政村,由村民自己管理自己。在農業生產方面,莫沙夫發揮了效率很高的集體組織作用。
政策支持下的法制農業
促進以色列農業發展離不開政策支持和法制建設,其中政府發揮了關鍵作用。
立國初期,以色列政府就在國家農業七年規劃中提出了“大力興農,實現自給自足”的指導方針。56年來,以色列歷屆政府都從政策、財政、信貸等方面向農業傾斜,提供支持。比如,在政府領導和協調下,各部門每年都對農業發展進行宏觀統籌規劃,引導發展方向,確定發展重點,避免產品積壓,穩定市場價格,增加農民收入,以確保農業的良性發展。又如,在政府領導下,各級審計部門緊密配合,建立國家合作運動基金和保險,其中包括自然災害保險基金,以專門補償自然災害引起的農業損失。在政府的推動下,以色列的農業和商業銀行通過各種方式向農民提供發展生產所需的資金支持,國營公司還承擔諸如國外市場價格下跌等意外事態發展導致的出口風險和損失。
以色列政府特別重視農業發展中法律的作用,倡導依法治水、依法治地、依法處理農業中的各類問題。法制農業在今日的以色列已成為現實。
作者:上海社會科學院歐亞所所長、猶太研究中心主任 潘光;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生 劉錦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