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作組織有利于中國維護周邊安全, 為建設小康社會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上海合作組織不僅對中國的西部開發,而且對中國的整體發展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促進意義。因此,上海合作組織已成為中國和平發展進程中的一個亮點,
其成功的實踐和理論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示范作用。
上海合作組織與中國的周邊安全和國際環境
隨著上海合作組織的穩步發展, 它對中國與俄羅斯、中亞關系的發展,乃至對中國周邊安全和整體國際環境的重要戰略意義正日益凸現。
1.上海合作組織與中俄關系
在歷史上,中俄曾在中亞多次發生正面沖突。蘇聯的瓦解突然改變了中亞的戰略格局,中亞新獨立國家的誕生使中俄兩國之間出現了廣闊的中間地帶或緩沖地帶,雙方顯然都不對另一方構成威脅,而中俄在這一地區的共同利益卻迅速上升。這一共同利益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首先,雙方都面臨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的威脅,因此需要與中亞國家合作來打擊這三股勢力,以維護自身的安全和中亞的穩定;其次,雙方都希望通過開發中亞豐富的資源以推動地區經貿合作及本國鄰接地區(如中國新疆)的發展,而這只有通過中、俄、中亞國家的密切合作,并吸收包括西方國家在內的外部資金和技術才能達到;第三,雙方都對西方勢力,特別是美國的政治、軍事影響在中亞的增長感到不安。正是這些共同利益,奠定了“上海五國” —上海合作組織進程逐步啟動,迅速發展,并取得成功的基礎。
在中俄合力推動下,上海合作組織取得的豐碩成果是有目共睹的,而上海合作組織的穩步前進,反過來又進一步促進了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發展。在“上海五國”—上海合作組織進程構筑的框架和原則的基礎上,兩國逐步解決了影響雙邊關系發展的歷史遺留問題。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中俄之間
2.上海合作組織與中國—中亞關系
中國與中亞早在2000多年前就通過絲綢之路建立了緊密的聯系。不過,到了19世紀中葉以后,由于中亞的大部分成了俄羅斯帝國(以及后來的蘇聯)版圖的組成部分,這種直接聯系卻中斷了近一個半世紀。蘇聯的解體使中亞再次向外部世界敞開大門,新獨立的中亞國家立即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1996年《關于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和1997年《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的協定》的簽定,啟動了使中國與中亞國家結合在一個穩定的多邊利益共同體內的“上海五國”—上海合作組織進程,大大促進了中國—中亞關系的深入發展。在“上海五國”—上海合作組織進程的框架內,中國與哈、吉、塔三國長達3300多公里的邊界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中國與中亞國家的經濟貿易關系也飛速發展。1992年,中國與包括土庫曼斯坦在內的五個中亞國家之間的貿易額僅為5億美元左右,而到2004年,這一貿易額已躍至50億美元,僅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雙邊貿易額便超過了45億美元。中國—中亞關系的發展是為上海合作組織進程奠定基礎的三大支柱之一。反過來,上合組織又為促進中國—中亞關系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平臺。
2005年春以來,新一波“民主改造”、 “顏色革命” 和“政權改變”浪潮及三股勢力的乘機作亂,中亞各國領導人有一種危機感,更加認識到維護穩定、發展經濟的重要性。而就目前而言,上海合作組織是中亞地區最能發揮這一作用的多邊機制。因此,上海合作組織的中亞成員國要求在本組織框架內加強安全、經貿合作的呼聲和決心更為強烈。在這樣的形勢下,最近召開的上合組織阿斯塔納峰會提出:“反恐聯盟有關各方有必要確定臨時使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上述基礎設施及在這些國家駐軍的最后期限。”這首次向世界表明:支持國際社會參與中亞反恐合作,但維護中亞安全的主要責任應由本地區的國家和多邊機制來承擔,上海合作組織愿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在經濟合作方面,這次峰會指出:近期的主要任務是執行《〈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多邊經貿合作綱要〉落實措施計劃》,把成員國對外經貿、交通、環保、緊急救災、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等領域的合作引上務實軌道;上海合作組織實業家委員會將成為促進組織框架內一體化進程的新資源;加快建立上海合作組織發展基金,并建立銀行聯合體,推動上海合作組織同國際金融機構開展合作;在此基礎上,一個重要目標是建立上海合作組織發展銀行。胡錦濤主席在會上承諾:“中方高度重視落實在塔什干峰會上宣布提供的9億美元優惠出口買方信貸”,在文化合作方面,會議提出,成員國應積極擴大組織框架內教育、文化、體育、旅游等領域的合作。胡錦濤主席在會上表示:“中方將為此撥出專項資金,在3年內為其他成員國培訓1500名不同領域的管理和專業人才。”同時,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首屆文化藝術節在阿斯塔納舉行,上海合作組織論壇也將在今秋啟動。所有這些,無疑將促進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中國—中亞合作的進一步深入發展。
3.上海合作組織與中國的周邊安全和整體國際環境
綜上所述,上海合作組織對中國周邊安全和整體國際環境的戰略意義已是不言而喻的。在上海合作組織吸收蒙古、巴基斯坦、伊朗、印度四國為觀察員后,這一戰略意義就更顯突出了。
首先, 它使中國加強了與9個近鄰國家(包括無共同邊界的烏茲別克斯坦和伊朗)的睦鄰互信, 順利解決了歷史遺留的西部和北部的大部分邊界問題,也為中印最終解決邊界問題、進一步發展雙邊關系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目前中國與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和觀察員國的陸地邊界長達
其次, 它使中國能與上述國家緊密合作、打擊貽害四方的分裂主義、極端主義、恐怖主義三股跨國惡勢力,應對一系列非傳統安全威脅,排除或減輕了對中國穩定發展的外部干擾。
再次, 上海合作組織成為中國“周邊安全帶”的北部、西部和西南部依托, 使中國在應對東面和東南面沿海可能爆發的危機時沒有后顧之憂,有利于中國在解決朝核問題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進而促成穩定的東北亞安全機制,也有利于臺海局勢的穩定和中國的和平統一大業。
第四,上海合作組織倡導“互信、互利、平等、協作,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 的“上海精神”,不僅有利于維護中亞的穩定和安全, 也有利于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和觀察員國的總人口已超過全球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其中包括中、俄、印等全球或地區大國,它們之間加強友好合作關系,其積極作用當然不局限于中亞,而且會推動南亞、中東乃至全球的穩定和發展。因此,上海合作組織的成功不僅為中國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周邊環境,而且為中國建設小康社會創造了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
第五, 上海合作組織推動區域合作良性發展, 也有利于促進中國的西部大開發,乃至中國整體的穩定、改革和發展。這正是下面要詳述的。
上海合作組織與中國的西部開發和整體發展
上海合作組織的穩步發展,對中國西部和北部的穩定和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進而有利于中國整體的穩定和發展。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為中國西部和北部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安全環境。
由于有了“上海五國”—上海合作組織這一機制,歷史遺留下來的復雜的邊界問題居然在短短幾年里得到了解決。上海合作組織的穩步發展,更是維護邊界問題順利解決的寶貴成果,進一步鞏固和促進邊界地區和平發展局面的可靠保障,這對我國西部和北部,特別是新疆地區穩定發展的重要戰略意義是怎么估價都不過分的。
蘇聯瓦解后,分裂主義、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在中亞地區十分猖獗,也對俄羅斯和中國形成沖擊。同時,毒品販賣、武器走私、非法移民等跨國犯罪活動也使中、俄、哈、吉、塔、烏六國都受害匪淺。在“上海五國”-- 上海合作組織機制的框架內,就維護地區安全和穩定進行緊密合作,在打擊三股惡勢力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2.為中國西部和北部與中亞和俄羅斯拓展經貿合作構筑了框架和舞臺
自1992年以來,中國與俄羅斯及新獨立的中亞國家之間的經貿合作迅速發展。1996年以來,“上海五國”—上海合作組織進程的穩步前進又進一步促進了這一發展。對位于歐亞大陸腹地的中國西部和北部、特別是新疆地區與中亞和俄羅斯的經貿合作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能源合作最為重要,在后面還要專門談及。交通領域的合作也是上海合作組織經貿合作的重要方面, 新亞歐大陸橋為這一合作創造了有利條件, 將要建設的中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鐵路,擬議中的從中國到哈薩克斯坦里海之濱,再通過土庫曼斯坦、伊朗和土耳其進入歐洲的鐵路干線,都將為這一合作注入新的動力,并有力地促進中國的西部開發。另外一個重要合作領域是中國的強項:輕紡、家電等行業。此外, 六國在旅游、環保、水資源利用、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合作也在逐漸展開。據悉, 哈、吉、塔、烏等國已共同成立了中亞水利及能源利用財團,確定了能源合作領域內的優先項目,其中與中國西部的合作占有重要地位。顯然,在上海合作組織機制的框架內,區域合作迅速發展的良好勢頭為中國西部和北部與中亞和俄羅斯拓展經貿合作構筑了重要的舞臺,而蒙古、巴基斯坦、伊朗、印度四國成為上合組織觀察員使這一舞臺更為廣闊。
就中國西部而言,與上海合作組織關系密切的主要是西北五省區:新疆、甘肅、陜西、寧夏、青海。在這五省區中,與上海合作組織進程關系最為密切,在中國—中亞—俄羅斯合作中分量最重,又發揮著最主要作用的則是新疆。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對新疆與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之間經貿合作的促進作用是十分明顯的。2002年,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后的第一年,新疆的邊境貿易進出口額(主要是對俄、哈、吉、塔、烏這五個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的邊境貿易)大幅度上升,達15.437億美元,比2001年增長了57.4%。2003年,新疆與中亞的貿易更是出現飛躍,僅新疆對哈一國的貿易額就高達25.4億美元,占中國對哈貿易總額的77.43%。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也促進了新疆與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之間的經濟技術合作,特別是新疆對中亞和俄羅斯的投資。2002年,新疆在哈、烏、俄、吉興辦企業7家,總投資額為337萬美元,其中中方投資259萬美元,比上年的146萬美元增長了77.4%。2004年
3.為中國西部和北部加強與中亞和俄羅斯之間的文化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后, 很快就舉行了文化部長會晤,研究確定了一批具體的文化交流項目。在塔什干峰會上,胡錦濤主席特別強調要深入開展人文合作。他指出:“要努力擴大文化、教育、科技、旅游、新聞等領域的合作,增進成員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鞏固上海合作組織發展的社會基礎。”就近期來看,這一合作的重點是宏揚絲綢之路精神,積極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溝通和各國、各民族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以加強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中國—中亞—俄羅斯之間的感情紐帶。合作正在以下幾方面展開:文藝體育團組的互訪,共同舉辦藝術節和展覽會,互相派遣、招收更多留學生,加強高層專家學者的互訪,互相幫助或共同培養、培訓各方面人才,加強青少年之間的文化交流,合作開展以絲綢之路為主線的文化旅游,等等。無疑,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文化合作的發展,為中國西部和北部,特別是新疆進一步加強與中亞和俄羅斯之間的文化合作創造了有利條件,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整體看,俄羅斯和中亞國家的文化、藝術、科技、教育水平還是比較高的, 在不少方面高于包括新疆在內的我國西北地區,在某些領域甚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西北地區與最為靠近的俄羅斯、中亞在文化、藝術、科技、教育交流十分薄弱。正因為此,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文化合作的發展非常重要,它實際上創造了一個以前所沒有的平臺和一種以前所缺乏的氛圍,有利于逐步改變上述狀況,進而將中國西部與中亞和俄羅斯之間的文化合作推向前進。可喜的現象已經出現,如2004年11月,中國教育部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先后舉辦了留學中國教育展,吸引了大批中亞學子,許多人都表達了希望到中國留學的強烈愿望。可以相信,隨著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中國—中亞—俄羅斯之間文化合作的不斷發展, 中國西部、特別是新疆地區面向中亞、俄羅斯的文化交流渠道將進一步拓展,以“絲綢之路”為紐帶的中國西部與中亞、俄羅斯之間的文化合作將不斷深入發展,使具有特別風采的中國西部文化與中亞、俄羅斯文化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和諧共處、共同發展,以利于歐亞大陸腹地各族人民文化、藝術、科技、教育水平和素質的提高,為他們之間的政治、經濟等各領域合作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4.為中國海外能源發展戰略在中亞-西伯利亞方向的推進創造了有利條件
如果說前述三方面談的都是上海合作組織首先對中國西部和北部產生積極影響,進而有利于中國整體的穩定和發展,那么就能源安全而言,上海合作組織則對中國整體的發展具有直接的戰略意義。
目前中國企業的海外能源開發主要面向五個方向:中東,中亞-西伯利亞,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非洲,拉丁美洲。中亞和西伯利亞在中國海外能源發展戰略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這首先是因為中亞和西伯利亞在上述五個方向中具有獨一無二的地理優勢:其油氣資源無需通過海洋,而可以經過陸地到達中國。這無疑具有重要的能源安全戰略意義。其次,也是因為該地區極其豐富的油氣足以在相當長的時期里滿足中國的能源需求。再次,中亞和西伯利亞能源開發最需要的就是資金和技術,而中國擁有超過5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大型能源企業不僅資金雄厚,而且已具備較先進的能源開發和加工技術,這都為中國參與中亞和西伯利亞的能源開發創造了有利條件。
上海合作組織的順利發展和穩步前進,使中國-中亞-俄羅斯的能源合作開始超越雙邊合作的局限,步入多邊合作的軌道。上海合作組織的這一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有利于為中國-中亞-俄羅斯能源合作提供共同安全保障,排除各類不穩定因素的破壞和干擾;有利于協調上海合作組織內部各方的利益,促成并推進多邊能源合作;有利于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制定共同的能源合作規則,以確保能源合作有序、高效地進行。
下面要談的主要是上海合作組織成立以來中國-中亞-俄羅斯能源合作領域里出現的新形勢和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能源合作的新發展,與后兩點關系比較密切。以能源領域的合作作為促進上海合作組織經貿合作的突破口和重點, 已成為上海合作組織各成員國的共識。在2002年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投資與發展論壇上,能源領域的合作成為探討的熱點。時任中國發展計劃委員會主任(現任副總理)的曾培炎在主旨發言中指出,加強能源合作是上海合作組織經濟合作的重點領域,也是促進成員國投資與發展的一項主要任務。目前中國與中亞四國和俄羅斯已經開展了卓有成效的雙邊能源合作。中國的西部大開發為加強能源合作提供了新的機遇,帶動合作各方的經濟發展。
在這樣的有利氛圍中,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多邊能源合作的發展正呈現出強勁的勢頭,中國與哈薩克斯坦能源合作的迅速發展及其對上合組織框架內多邊能源合作的推動作用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在哈開拓多年,擁有年產油近500萬噸的油田。然而,由于沒有管道運輸,中石油要把在哈生產的石油經鐵路運到中國,居然比將在蘇丹生產的石油從海路運到中國還要貴,結果只好將石油就地處理。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后,中哈雙方在上海合作組織經貿合作的大框架里再次全力推動中哈管線項目。雙方首先合力修建從阿特勞至肯基亞克之間那段最短的管道,于2003年3月建成并正式投入運營。
中哈能源合作、特別是在修建能源運輸管線方面的合作的迅速發展,也正在推動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的中國-中亞-俄羅斯多邊能源合作。2004年5月,納扎爾巴耶夫總統訪華期間就表示,歡迎俄羅斯利用哈中管道向中國出口石油。哈薩克斯坦希望說服俄羅斯方面采取交換方式供油。哈石油天然氣公司總裁烏·卡拉巴林對外界證實,俄羅斯的石油公司對中哈石油管線很有興趣,特別是在俄西伯利亞作業的石油公司希望通過中哈石油管線向中國出口石油。同時,將來要建設的中哈天然氣管道也可延長到烏茲別克斯坦、俄羅斯和其他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俄羅斯觀察家認為,中哈天然氣管道是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向建立消費者和生產者俱樂部邁出的第一步。目前,烏茲別克斯坦等其他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也對通過中哈石油管線和將來要修建的中哈輸氣管線向中國出口油氣表現出了濃厚興趣。可見,上海合作組織進程為成員國之間的雙邊能源合作創造了有利條件,而成員國之間雙邊能源合作的迅速發展又反過來推動了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中國-中亞-俄羅斯之間的多邊能源合作。
現在,有關各方還開始進一步探討將中亞、高加索、乃至中東的油氣經中哈管線輸送到中國和其他東亞國家的可能性。俄羅斯人士指出,將要建設的中哈天然氣管道也可延長到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然后還可與俄羅斯和伊朗的管網相連,形成亞洲輸氣管網,上海合作組織國家的經濟協作將推動亞洲的新能源結構。國際觀察家們認為,中哈管道不僅可以向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輸送哈薩克斯坦開采的油氣,還可以輸送包括俄羅斯、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塞拜疆等在內的其他中亞、高加索國家的石油天然氣,甚至不排除將來輸送來自伊朗等中東國家的油氣的可能性,從而大大促進中亞地區和東亞地區之間、乃至中東地區和亞太地區之間的能源合作。從這樣一個更加廣闊的視野看,由于上海合作組織的穩步發展促進了中國-中亞-俄羅斯的能源合作,使之步入長期而又穩定的多邊合作軌道,確實為中國海外能源發展戰略在中亞-西伯利亞方向的推進和實施創造了極其有利的條件,并且還為中國與中東的能源合作另辟陸上運輸渠道提供了可能性,這對于中國能源安全的重要戰略意義是如何估量也不過分的。
上海合作組織實踐和理論的示范作用
正是在“上海五國”—上海合作組織進程這樣一個光輝實踐中,一些新的理論、思維、方針、政策逐步形成了,為中國整體外交戰略與和平發展進程提供了一系列成功經驗,發揮著重要的示范作用。
首先,這一進程的理論結晶 —“上海精神”已成為中國整體外交戰略與和平發展進程的指導性原則之一。“互信”,是指超越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以誠相待,言而有信,增進相互了解和信任,遵守應盡的國際條約和義務,遵循公認的國際法準則,不人為地以別國為假想敵或迎合某種需要去刻意制造一個敵人;“互利”,是指本國利益和他國利益兼顧,本國安全與他國安全并重,在實現本國安全的同時,也充分考慮和尊重別國的安全,讓各國的利益都得到保障,實現利益的共享;“平等”,是指國家不分大小、貧富、強弱,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一員,都有享受和平與安寧、保護自己利益的平等權利,反對任何國家謀求霸權,推行強權政治,所有國家應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和互不干涉內政;“協作”,是指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在互信、互利、平等的基礎上,通過和平對話與協調消除不安全隱患,預防軍事沖突,以協商方式解決爭端,促進各個領域的合作。再看后十二個字:“尊重多樣文明”,就是承認世界的多樣性和文明的多樣性,尊重各國的歷史文化、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尊重各國人民的自主選擇,強調文明背景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可以而且應該和睦相處。“謀求共同發展”,就是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謀發展,在相互合作中共同繁榮,努力縮小南北差距,妥善解決貧富懸殊問題。
其次,這一進程過程中形成的三個成功的模式對中國的周邊外交和全球外交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
第一,這一進程首倡以相互信任、裁軍與合作安全為內涵的新型睦鄰安全模式。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解決如此漫長而又復雜的邊界問題,就是這一模式取得的最為了不起的成就,為中國與其他鄰國解決尚未解決的邊界問題,如中印邊界問題、南沙群島問題、中日釣魚島爭端等,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第二,這一進程構建了由中俄兩國始創的以結伴而不結盟為核心的新型國家關系模式。中-俄-中亞關系便是這樣一種親密而又不結盟的伙伴關系,中國與東盟國家的關系,中國與歐盟國家的關系,中國與非洲聯盟和阿拉伯聯盟國家的關系,等等,也都在向這個方向發展。中國提出的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便是吸取了這一成功經驗及其他一些成功實踐而逐步形成的。
第三,這一進程創立了以大小國共同倡導、安全先行、互利協作、文化互補為特征的新型區域合作模式。這一模式不但堅持在經濟上互利協作,而且強調文化上要交流互補。它為中國奉行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為中國與世界上許多國家加強區域和跨區域合作、建立各種形式的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區提供了成功實踐和新鮮經驗。
再次,“上海五國”-上海合作組織的成功實踐也標志著中國外交從傳統的雙邊關系模式發展到了一種新的多邊型外交模式。許多觀察家都認為,在“上海五國”- 上海合作組織進程出現之前,中國在處理與其它國關系時,特別是在解決相關爭端時,大都通過雙邊渠道,而不愿走多邊渠道, 但隨著“上海五國”- 上海合作組織進程的順利發展,中國開始越來越多地參與多邊進程,進而開始主動地推進、乃至發起這樣的多邊進程。如:積極參與東盟地區論壇,中國、日本、韓國與東盟的“10+3” 機制,中國、日本、韓國首腦會晤機制;積極推動中國與東盟的“10+1”機制,努力促成東亞首腦會議;發起并主持關于朝鮮半島核問題的六方會談,等等。進入21世紀,不僅在周邊的多邊外交舞臺上,而且在全球的多邊外交舞臺上,中國都已成為最活躍的,最富建設性的角色之一。
最后,這一進程也為中國走和平發展之路提供了許多新的理論和思維。它體現了新型安全觀,突出單個國家的安全與地區乃至全球安全緊密相連。它體現了新的國家關系理念,強調互信與平等原則。它體現了新的共處原則,宏揚相互尊重和和睦共處的精神。它體現了新的發展觀,主張走公平互惠和共同發展的道路。如其新發展觀的基本思想就是:以平等、公平和互利互惠的原則,在經濟全球化中實現共贏共榮。第一是強調平等和公平,第二是突出互利和互惠,第三是以共贏共榮為目的。這不僅為中國的外交工作,而且為中國走和平發展之路過程中要做的其它方方面面的工作提供了十分寶貴的新理論和新思維。
需要指出,上海合作組織雖取得了許多成果和經驗,但仍處于發展過程中,還會遇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需要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上海合作組織進程過去是、現在是、未來將仍然是中國外交、乃至和平發展大戰略在實踐和理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取之不竭的寶庫。
本文獲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三屆(2005年度)學術年會優秀論文獎、上海市第六屆鄧小平理論和宣傳優秀成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