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姚勤《朝核危機背后的全球核問題和地區安全》

    2001年10月初,第二次朝鮮核危機爆發。表面看來第二次朝核危機的爆發顯得十分突然,朝鮮在美國壓力下的突然叫牌在形勢的判斷和時機的選擇上可能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在其背后卻集中反映出了長期困擾全球和本地區的兩大問題:核問題和半島的非正常國際關系。

     

    一,朝鮮與核武器

     

    1,  核世界中的朝鮮

     

    人類進入核歷史已經接近六十年了,從核的角度大致可以把世界劃分為五。朝鮮屬于第三個世界。

    第三個世界指正在核門檻上的國家,他們具備擁有核武器的意愿和能力,一般認為這些國家有:以色列、日本、朝鮮、伊朗,可能還有臺灣地區。其中,有些分析認為以色列和朝鮮可能已是事實上的核武器國家。此外,遠一點的有1990年前的伊拉克。

    除第三個世界外,核的第一個世界指五個公認的核武器國家: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和中國,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承認,是合法的核武器國家,碰巧正是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大常任理事國。他們構成所謂的核俱樂部,長期享有核壟斷的地位。美俄又是其中的核超級大國,正是冷戰的遺產,核歷史的起點和冷戰史的起點幾乎吻合。

    第二個世界是兩個新出現的核武器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在人類進入核歷史半個多世紀后,兩國于1998年先后進行多次核爆試驗,從而邁過了核門檻。他們是目前唯一一對正處在核對峙中的國家,同時他們均未被《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所承認,是“非法”的核武器國家。他們打破了五大國的核壟斷地位,至今不能為核俱樂部所接納。

    第四個世界是無意愿國家,包括大多數經濟發展水平中等以上的國家,他們中的一些國家尤其是西方經濟發達國家也有發展核武器的能力,但相對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與核國家的正常甚至是同盟的關系,以及一些意識形態的原因決定了他們選擇了無核化。

    第五個世界是無能力國家,指絕大多數不發達國家。

    由此可見,第三個世界是核世界里是最不穩定的部分,其中的國家始終處在跨越核門檻的臨界點上,是核危機爆發的溫床。

     

    2,  朝鮮擁有核武器的意愿和能力

     

    一個國家擁有核武器的意愿往往比其擁有核武器的能力更起決定性作用。

    一個國家擁有核武器的意愿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追求最高層次的國家安全;二,實現成為政治、軍事大國的抱負;三,國內政治的需要。根本性的還是第一條,第二第三條的作用也往往是因為第一條的存在而放大,比如在印度。正因為如此,核的第二、第三世界的國家都集中在軍事對峙、沖突頻發的南亞、中東和東北亞地區。

    朝鮮在核的第三世界國家中就擁有核武器能力而言排名靠后,與日本、以色列等國比較甚至差距懸殊,至今有觀點認為以朝鮮的經濟實力和技術水平朝鮮并不具備制造核武器的能力。但就擁有核武器的意愿而言朝鮮絕對名列前茅,原因無疑來自其對安全的深刻憂慮。

     

    3,  朝鮮擁有核武器的收益和風險

     

    一個國家擁有了核武器的最大收益在于擁有了最高層次的軍事打擊或報復能力,可以在國際政治、軍事博弈的“高賭注的賭桌”旁占有一席之地。隨著冷戰時代美蘇核力量的“恐怖平衡”的終結,這一認識反而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正如印度前陸軍參謀長 K.Sundaji 將軍所說,“海灣戰爭的主要教訓是,一個國家即使和美國具有巨大的利益沖突,除非他擁有核武器,還是應當避免和美國打仗。”

    但是,任何一個國家軍事能力的提高,特別是對核武器這種終極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擁有,必然也同時構成了對他國的安全威脅,可能導致地區乃至全球嚴重的外交甚至軍事后果。因此,在世界范圍內各國尤其是中小國家擁有核武器的努力始終受到全方面的遏制,也正因為如此,核武器至今還僅為少數國家所擁有,即使在既擁有意愿又擁有能力的國家中也只占較小的比例。

    對一個國家擁有核武器的遏制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大國的封殺;二是鄰國特別是敵對國家的強烈反彈;三是以聯合國為代表的國際組織的制約,在條約形式上主要表現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組織形式上主要表現為國際原子能機構。其中,大國的封殺最為有效。

    因此任何一個國家一旦跨越或者試圖跨越核門檻,都將面臨政治上被孤立、軍事上被打擊、經濟上被制裁的風險。一個國家的核戰略面對的與其說是要不要的問題不如說是在收益和風險的得失中作出何種判斷的問題。

    從朝鮮核計劃實施的歷史來看,朝鮮一直在收益和風險中尋求著某種平衡。1980年代中期朝鮮成立了核工業部標志其核計劃的正式開始。但在這之前的1970年代已與國際原子能機構達成合作接受核核查;1980年代中期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90年代初期與韓國簽署了朝鮮半島無核化宣言。

    1993年第一次朝核危機爆發,到19946月半島幾乎處于戰爭的邊緣,朝鮮發出了準備“宣戰”的警告,美國也制定了轟炸寧邊的方案。但到1021,朝美兩國經過長時間的談判最終于1994年簽訂了日內瓦框架協議。根據協議,朝鮮不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凍結并最終拆除其核設施,作為交換,由美國與日本、韓國合作向朝鮮提供輕水反應堆,并每年提供50萬噸重油以緩解其電力不足的問題。同時華盛頓表示將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與平壤的關系,首先開始討論在各自的首都設立聯絡處的問題。

    1998年11月,美國間諜衛星發現朝鮮在寧邊以北40公里處的金倉里修建核反應堆的跡象,朝核問題波瀾再起,但到1999年3月雙方又達成協議。根據這項協議,朝鮮允許美國專家多次“參觀”金倉里的地下設施,以消除其疑慮,作為補償美國將采取措施改善兩國的政治、經濟關系,其中首先實施美國幫助朝鮮進行一項土豆改良栽培計劃并提供糧援,以緩和朝鮮的糧食緊張。

    從以上事實可以看出,第一朝鮮確實有其發展核武器的計劃和行為,第二朝鮮并不是一個為擁有核武器而不計后果的非理性國家,雖然1994年的框架協議并不能保證朝鮮徹底放棄其核計劃,但為了得到與美國建立正常關系的機會以徹底改善國家安全環境并擺脫國際孤立和經濟危機,朝鮮還是愿意在核戰略上作出重大妥協的,顯然朝鮮認為前者的收益比后者的風險更為重要。

    那么第二次朝核危機是不是僅僅是朝鮮的又一次叫牌以便創建一個“美國窗口”?畢竟1994年朝鮮成功地利用了他的核牌,前所未有地建立了與華盛頓的雙邊對話渠道。至少可以認為朝鮮正在做兩手準備。一方面,朝鮮并不希望真的與美國徹底對立,從而使國家滑向戰爭的深淵。核仍可以作為一張與美國討價還價以爭取安全、政治及經濟利益的牌,不然朝鮮全無必要大事聲張他的核計劃,大可一舉跨過核門檻。另一方面,核又不僅僅是一張牌,也是朝鮮不得已時的一個戰略選擇。

     

     

    二,朝核危機和朝鮮半島問題的出路

     

    1,  朝鮮核武裝化嚴重威脅本地區乃至全球的安全

     

    一旦朝鮮核武裝化,不僅其本國將陷入政治上被孤立、軍事上被打擊、經濟上被制裁的險地,也會使本地區的安全態勢面臨嚴重后果,可能會出現三種局面:

    第一種,危機在較短的時間里升級為戰爭。美國“先發制人”對朝鮮核基地和核設施進行毀滅性的打擊,以徹底摧毀它的核武器,或繞過非軍事區直接攻打平壤的。也可能采取“挑釁性”的作戰方式,消耗朝鮮有限的資源,制造軍隊和國內的混亂。朝鮮進行報復,將漢城和朝鮮半島變成一片“火海”,并可能直接攻擊日本,日本就此全面卷入。由于朝鮮已擁有核武器,美國可能進行核突擊,半島核戰爭爆發。朝鮮最終可能戰敗,但半島遭受重創,部分地區包括漢城甚至遭受毀滅性打擊,東北亞的軍事、政治、經濟格局徹底改變。

    第二種,危機雖然沒有發展為戰爭的極端形式,但由于美國及其盟國對朝進行海陸空全方位的封鎖,在巨大的經濟、社會壓力下,朝鮮國內發生嚴重的動亂,出現人道主義危機,大批難民涌入鄰國,半島出現長期動蕩,核武器有失控的危險,各大國出于各自的安全利益考慮開始介入本地區,國際關系面臨嚴峻考驗。

    第三種,雖然沒有出現戰爭或者動亂,但危機陷入長期化的僵局。在朝鮮核武裝化的刺激下,日本改變“無核三原則”而成為強大的核國家,地區內出現核軍備競賽。美國增強在東北亞和西太平洋的武裝力量部署,加緊部署地區導彈防御系統,并在客觀上加強了其“協防臺灣”的能力與態勢,使臺獨勢力得到進一步鼓勵。

    無論出現上述何種局面,都將改變中國的外部環境,造成嚴峻的戰略決策困境,并可能因此喪失發展經濟的戰略機遇期。同樣,對本地區的其他國家乃至全球也是災難性的后果,即使是美國作為可能的戰勝國,他也不僅將面對戰后長期的抵抗,還要背負重建的經濟、社會負擔,而且必將惡化與本地區大國的互信,從而可能陷入一場新的冷戰。

    因此,“實現朝鮮半島的無核化,維護朝鮮半島的和平和穩定”是符合本地區各國的根本利益的。本地區各國都有權力和義務為朝核危機的和平解決發揮積極的作用,一方面維護自身的國家利益,另一方面避免美朝雙方因深刻的互不信任而誤判對方的意圖使半島局勢發生不可逆轉的突變。

    北京六方會談達成的共識,是至今為止圍繞朝核危機的和平努力所取得的最重要成果,為以后徹底解決朝核危機乃至整個朝鮮半島問題奠定了基礎。共識包括:各方都愿致力于通過對話以和平方式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維護半島的和平與穩定,開創半島的持久和平;各方都主張半島應無核化,同時也都認識到需要考慮和解決朝鮮在安全等方面提出的關切;各方原則上贊同按照分階段、同步或并行實施的方式,探討并確定公正合理的總體解決方案;各方同意在和談進程中不采取可能使局勢升級或激化的言行;各方都主張保持對話、建立信任、減少分歧、擴大共識;各方同意繼續六方會談的進程,并盡快通過外交渠道確定下一輪會談的時間和地點。

    如果要給朝核危機乃至整個朝鮮半島問題的根本解決畫一個路線圖的話,大致應該是:先要避免目前的危機升級或激化,就朝鮮半島無核化和朝鮮的安全關注達成一項協議,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從根本上解決朝鮮的安全問題即實現美朝兩國的關系正常化,更長期的是要解決朝鮮的經濟發展問題。

     

    2,從朝核危機的解決到朝鮮安全問題的解決

     

       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和解決朝鮮的安全關注,是解決朝核危機的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最近美朝雙方均顯示出了令人鼓舞的姿態。美國總統布什1020在曼谷與韓國總統盧武鉉舉行會晤時表示,美國愿意向朝鮮提供書面安全保證,通過六方會談推動朝核問題實現和平解決。在隨后發表的有關美韓首腦會晤聯合新聞公報中,布什正式承諾將向朝鮮提供安全保證。這是美國國家元首首次以書面形式就向朝鮮提供安全保證問題作出承諾。1025朝鮮外務省發言人表示,如果美國總統布什日前在曼谷關于“書面安全保證”的表態是出于與朝鮮共存的意圖,并有助于在同步實施基礎上實現朝鮮提出的一攬子解決方案,朝鮮將予以考慮。

       雖然美國仍然拒絕如朝鮮所要求的簽定互不侵犯條約,但愿意向朝鮮提供書面安全保證,的確為朝核危機打開了一個重要的窗口。然而,提供書面安全保證乃至達成新的朝核框架協議還只能是真正解決朝鮮安全問題的一個開始,可能仍然無法完全根除朝鮮對美的不信任和對安全的擔憂。朝鮮200346的聲明正反映了這種憂慮,該說明指出伊拉克戰爭表明通過武器核查,解除武裝,無助于避免戰爭,與美國簽署互不侵犯條約也無助于免遭軍事打擊,只有擁有強大的軍事遏制力量,才能避免戰爭,維護國家安全。

    因此,要想避免朝核危機再次反復,只有從根本上解決朝鮮的安全憂慮,這就要求美朝雙方重新回到1994年日內瓦框架協議所開始的高層對話的局面,并超越此協議,實現兩國的關系正常化,最終建立外交關系。

    應該說朝鮮長期以來一直在為與美國的關系正常化作著努力。早在1974年3月,朝鮮就開始了與美國打交道的嘗試。當時朝鮮以五屆三次最高人民會議的名義致信美國國會,信中建議兩國舉行締結和約的談判。1980年10月10日,金日成在朝鮮第六次黨代會上呼吁,“朝鮮半島緩和緊張局勢的問題只有在平壤和華盛頓之間用和平條約來替代先行的停戰協定,才能得到解決。” 1994年10月美朝就核問題達成框架協議后,朝鮮副外長姜錫柱說:“美朝協議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文件,它將有助于改善目前非正常的朝美雙邊關系,并將為朝鮮半島以及亞洲其他地區的和平與安全作出貢獻。”2000年,朝鮮國務委員會第一副委員長訪美,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訪朝,甚至向克林頓總統發出了訪問邀請。即使在布什上臺后的2001年,朝鮮也先后簽署了反對資助恐怖主義和反對挾持人質等多個反恐怖主義條約,向美國表示了愿意改善兩國關系的意向。在此次朝核危機中,無論是朝在4月三方會談中提出的四階段方案還是在9月六方會談中提出的新建議,都包含有與美關系正常化、朝美建立外交關系的要求,盡管其以核為牌的做法反映出其策略的極端性,但同時也反映出了朝鮮與美建立正常關系的愿望的迫切。

        可以說,在大多數時間里改善美朝關系的球在美國一邊。美國可以在過去的時間里與前蘇聯、中國、越南都實現關系正常化,卻始終對朝采取“敵視”的政策。要改變這一不利于半島及東北亞和平的局面,美國應該從以下層面有所檢討:在意識形態的層面,美國應該改變習慣性的冷戰思維定勢,改變對朝社會制度極端仇視的態度,同時美國應該修正其單邊主義的政策,單邊主義只會刺激朝鮮對核武器的意愿,謀求非對稱戰爭的優勢;在地緣戰略層面,美國不應該故意在本地區制造某種緊張態勢,以達到控制日韓,保持和加強在東北亞軍事存在的目的。美國在朝日剛剛實現首次首腦會晤之機引爆第二次朝核危機,不能不說是美國的一個有時機選擇的行動;在外交層面,美國應該制定一個建設性的、明確的、有持續性的對朝政策,對朝鮮的旨在謀求雙方關系發展的呼吁應該有積極的、可操作的回應。

     

    3,從朝鮮安全問題的解決到朝鮮發展問題的解決

     

        要在根本上解決整個朝鮮半島問題就必須解決朝鮮的發展問題。這是一個更長期的挑戰,既需要朝鮮自己的努力,也需要周邊國家的援助。

        進入1990年代后,由于蘇聯的解體、經合組織的消亡,朝鮮失去了主要的外援,原先所承襲前蘇聯式的經濟模式和經濟結構的弊端日益顯現出來,再加上連續多年遭受自然災害,朝鮮整個國民經濟出現了嚴重的衰退。到1998年,朝鮮國民經濟連續九年出現負增長,經濟總體規模比1989年減少50%。從1999年起略有好轉,但糧食短缺及能源匱乏的狀況依然十分嚴峻。

    但從1990年代后期,朝鮮政府已經認識到了經濟危機的嚴重性,開始著手“革新”。如1998年朝鮮第一次提出“實利”的思想,強調在經濟工作中追求實際利益;1999年朝鮮提出建立經濟強國;2000年朝鮮提出重視科學技術;2001年朝鮮提出重視經濟工作。20024月提出國家經濟建設的中心任務是整頓現有的經濟基礎,對國民經濟進行全盤現代化改造;7月,朝鮮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改善管理、經濟調整措施(如物價提高25倍—47倍,工資提高18倍—20倍);9月通過了新義州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特區內制度“50年不變”,被韓國輿論稱為“朝鮮自1948年建國以來意義最為重大的一項改革”。

    為配合其國內的革新,朝鮮在外交上也展開了一系列積極的活動,拓展了國際空間,也得到了更多的外部經濟支援。至今,與朝正式建交的國家已達141個,其中與歐盟許多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通過這些努力,朝鮮得到了許多回報,緩解了國內經濟壓力。國際社會從199578月份開始向朝鮮提供人道主義援助。據不完全統計,截止至20017月末,國際社會共向朝鮮提供了二十億三千九百二十一萬美元的援助。其中,美國援助五億一千六百九十九萬美元,韓國援助四億四千九百六十七萬美元,日本援助二億五千五百三十七萬美元,中國援助二億一百五十六萬美元,歐盟援助一億八千一百七十一萬美元。朝鮮還制定了一系列涉外法規,以吸引外資,振興經濟。此外,在聯合國開發組織的幫助下,朝鮮已有215名朝鮮經濟管員先后在中國上海、新加坡、匈牙利、美國、澳大利亞等地學習市場經濟知識。

    就在第二次朝核危機爆發前的幾個月中,4月,朝鮮與韓國恢復了一度凍結的和解進程。8月,金正日訪問俄羅斯遠東地區,再次與普京總統會晤,就朝鮮半島局勢和雙邊經濟關系進行磋商。917,日本首相小泉訪問朝鮮,朝鮮主動承認了數十年前的綁架日人案,使朝日關系取得突破性進展。

    雖然200210月以后朝鮮的外交活動完全轉移到朝核危機上來,但可以肯定一旦危機解決,朝鮮改善、發展與周邊國家及世界其他各國包括美國的外交努力一定會重新開始。

    一個貧困的、深陷于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中的、可能因此而帶來內亂并危及生存的朝鮮,是本地區的安全隱患。幫助朝鮮符合本地區各國的國家利益。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朝鮮周邊的鄰國均具備了相當強的經濟實力,可以說已經為最終解決朝鮮的發展問題準備了良好的條件。


    www.4466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