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e0soc">
  • <nav id="e0soc"><strong id="e0soc"></strong></nav>
    <dd id="e0soc"></dd>
  • <xmp id="e0soc">
    <xmp id="e0soc"><menu id="e0soc"></menu>
  • 姚勤華等《近代以來若干國家科教興國戰略比較研究及啟迪》

    一、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科教興國戰略模式和特征的國際比較

    縱觀世界近現代史,依靠科技和教育發展國民經濟,是一個國家在現代化大潮中得以振興的共同經驗。但在科教興國這一共同道路上,因各自國情、歷史起點和時代背景的差異,各國的科教興國戰略顯示出不同的模式和特點。現在我們選擇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國家,著重從科技和教育角度進行比較性的歷史考察。

    (一)英國:最早的工業化國家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19世紀成為世界最強的工業化國家、世界經濟和科學中心。其在科教興國方面的捷足先登主要得益于如下因素:

    1、科學教育的興起與普及。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經濟環境的資本主義化和思想領域的人文主義化,為科學技術在英國的蓬勃發展提供了難得的環境。17-18世紀科學和教育活動在英國得到空前的重視和普及,為工業革命在英國的興起做了科學知識和技術人才的準備。

    2、基礎理論研究的突破。1718世紀以牛頓為代表的一大批出類拔萃的英國科學家,在以往實驗科學進展的基礎上,開始揭示自然界物質運動及其相互關系的規律,確立了英國在歐洲科學技術領域的中心地位,對隨后的英國科學技術發展和工業革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3、工具機的技術發明與運用。蒸汽機的發明和運用使社會生產的技術基礎發生了質的變化,實現了由手工生產向機器生產的飛躍。由此英國工業革命實現了歷史上科學技術與生產的第一次結合。

    4、政府的保護和鼓勵。英國統治階級較早意識到科學技術對提高國家地位的重要性,1662年英國皇家學會的成立是國家權力與科學技術結合的標志,而且英國在世界上最早以法律形式保護科技成果。1843年科學和實驗方面的支出被正式納入政府預算,1853年英國成立了科技署,負責國家的科技發展工作。

    19世紀末起英國工業優勢不斷削弱,二戰后英國在世界經濟和科技領域的地位更是不斷下滑。這是因為作為世界頭號殖民帝國,英國形成了對殖民地的病態倚賴,企業界、金融界熱衷于在海外追逐超額壟斷利潤,工業創新能力低下,產品國際競爭力下降,造成英國經濟的衰退,又與英國科技研究國際地位的落后形成惡性循環。

    (二)美國:后來居上的超級現代化科技大國

    1776年獨立戰爭到1890年代,百余年間美國就超過歐洲諸列強變成頭號世界經濟強國,二戰后又成為遙遙領先的世界超級大國,也是現代科技革命的發源地。除了國際政治因素和自然環境的作用外,以科教為本的現代化道路便是主要原因。

    1、從教育入手,發展全民公共教育。在社會各界的資助下,19世紀中葉美國開始實現大眾普及教育,面向社會各階層的高校也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為20世紀美國實現工業和科技現代化打下人才基礎。

    2、從吸收借鑒到發明創新,從注重實用到重視基礎研究。早期美國主要是結合國情,有選擇地引進歐洲工業和技術革命的成果,應用于本國工業革命。到19世紀后期,突出技術改進與創新。另外美國重視應用技術的實驗和研究。戰后國家也大力支持和鼓勵基礎研究,確保美國占據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制高點。

    3、敞開國門,善于借重移民的智力資源。作為移民熔爐,1820-1930年美國4000萬外來移民中不少是帶來歐洲先進技術的技術人才,包括愛因斯坦等一大批杰出的科學家,他們帶來的國外先進技術及其個人睿智為美國現代化的迅速推進貢獻卓著。

    4、個人、企業和政府三者因素相得益彰。在美國科教興國道路上,個人奮斗,企業投資、政府主導凝聚一體,形成合力。美利堅民族的自由民主、科學求實、自強進取的作風和價值觀,促使不少美國人重視實驗、博采眾長,勇于開拓創新。企業家慷慨支持教育和科技,出資興辦大學,設立私人科學基金會,創辦工業實驗室。華盛頓等一批政治家早就確立科教興國目標,政府注意協調全國科技開發工作,把大學、科研機構、企業和其他部門的研究力量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三)日本:奮起急追的經濟強國

    明治維新后幾十年間,日本不僅成功擺脫殖民地化危機,而且由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跨入世界列強行列,到1968年明治維新百年之際,其國民生產總值名列世界第二。“科教立國”無疑是日本創造“東洋經濟奇跡”的一大動因。

    1、優先發展教育的制度保障。明治政府認為經濟發展離不開國民文化素質的提高,確立“文明開化”的基本國策,普及國民義務教育,建立以歐美為樣板的近代教育體制和以技術教育為重點的實業教育體系,發展教育成為日本變革圖強的起點。

    2、移植國外先進科技和人才。明治政府為實現“富國強兵”奉行“殖產興業”政策,大力吸收歐美先進科技和經營管理辦法,進口機器設備,建立和發展以國營企業為主的近代化工業企業,后以本國人才取代外國專家,有效促進日本工業崛起。

    3、政府在科技發展中的主導地位。民間企業是戰后日本科技活動的主體,但政府注重通過政策引導、法律約束和經濟干預等宏觀調控手段,促使企業在按照市場機制運作、最大限度發揮自身活力的同時,服從國家的總體戰略目標。

    4、從引進到輸出的科技發展方針。1950年代日本政府引導企業采取“吸收性戰略”,有計劃地重點引進效益突出的適用技術,贏得寶貴時間,加速了日本工業現代化,為日本技術消化、革新和輸出提供了有利前提。60年代日本已注意開發與引進并重,逐漸轉向輸出技術,到70年代日本已成為世界主要技術出口國之一。

    (四)以色列:迅猛崛起的新興工業化國家

    僅僅半個世紀以色列能在貧瘠的荒漠之地創造舉世驚嘆的現代化奇跡,由一個貧窮落后的彈丸小國變成了經濟、文化、科技水平名列世界前茅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其強國的秘訣在于“科教乃興國之本”這句以色列舉國上下奉為信條的名言。

    1、教育作為立國之基與政府的全力扶助。以色列歷屆政府弘揚猶太民族崇尚教育的傳統,始終不渝地把發展教育放在優先地位,竭盡全力予以支持和保障。在政府的主導和支持下,全國上下始終洋溢著勤奮好學的濃郁氣氛。

    2、完善的教育體系造就高質量的智力資源。半個世紀來以色列已建立起一整套切合國情、廣泛高效的全民教育體系, 并在教育中倡導的創新和實效原則,所造就的高質量人力資源為以色列經濟科技的騰飛發揮了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

    3、科技進步作為發展國力的關鍵。70年代以來,以色列緊抓第三次科技革命契機,及時調整科研管理體制,建立重點鼓勵應用技術研究開發的官學產協作的分散型科研體系,讓政府、大學和企業這三路科研大軍各顯神通,協調作戰。

    4、扶助科技移民,加強國際科技合作。

    開發利用猶太移民中高素質的智力資源始終是以色列一以貫之的國策。移民歸化部、科學部和工貿部各盡其能,積極為科技移民提供就業咨詢,和高科技企業牽線搭橋,采取高技術工業“孵化點”戰略,為科技移民的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提供相應支持。此外,以色列政府設法引進國外資金和技術服務于本國的科技開發。

    從時間上看,英、美、日、以四國現代化進程起始先后相差一個世紀左右,雖然它們科教興國戰略的具體模式和特征各有千秋,但它們的滄桑道路均昭示了如下規律:要振興國力,發展經濟,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善于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而這又必須從提高國民素質開始,從發展教育入手。

    二、面向21世紀的的各國科教興國戰略的調整

    自近代以來,科技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領域的變革和生活方式的演變,促使人類由農業社會進化到工業社會,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逐漸步入知識經濟時代。而這日益加速的發展進程又鞭策人類予以及時準確的回應,否則就有為時代無情拋棄的危機。這就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跨世紀的科教興國戰略調整的緣由和動力。

    如果說第一、二次科技革命帶動的經濟發展是以大量消耗原材料、能源和人的體力為代價,那么當前的知識經濟則以產品的知識化和對知識的高度聚合為特征,知識經濟以信息技術等知識高度密集型的高科技產業為支柱,以知識這一無形資產為第一要素,通過人力資源開發、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來創造新財富。由此近二三十年來,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已是以經濟為基礎、科技和人才為關鍵的綜合國力的競爭,信息技術高科技產業成為各國爭奪和搶占21世紀領先或有利地位的聚焦點。為了贏得這場競爭,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工業化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都在重新研究和調整自己的科教興國戰略,從建設“信息高速公路”入手,加速發展科技教育,加緊人力資源開發和人才爭奪,搶占高科技制高點。

    (一)以高科技開發為龍頭,發展主導產業。由于高新技術是目前世界上發展最迅速、最活躍的領域,已成為帶動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先導力量,因此大力加強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高科技的研究開發和相關產業的高效發展,成為世紀之交各國科教興國戰略調整的突破口。冷戰后美國率先大力開發軍民兩用高技術為主的關鍵技術,重點要開發信息通信技術等6個高技術領域的22個關鍵技術計劃。德國選出9大領域80項關鍵技術。日本提出9大領域100項對日本未來有重大影響關鍵技術。19939月克林頓政府宣布實施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引發了席卷全球的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蓬勃浪潮。生物技術已經展示出巨大的應用前景,經濟潛力極大,成為當今世界高科技競爭的一個重要陣地。根據本國實際,有的放矢地選準國家需要重點發展的關鍵技術和主導產業,是科教興國戰略中促使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互動結合的至關重要的環節。

    (二)加強政府的干預、支持和調控作用。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一些現代化早發國家政府對科技活動并不熱心,持以“不干涉”態度;隨著19世紀下葉向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逐漸過渡,西方工業化國家開始注意加強科學教育事業;但直到20世紀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時期之后,科學技術對增長國力的決定性作用方才為廣大國家政府充分認識。世紀之交在通盤制定科教興國統一規劃、領導全國科技發展,調整研究與開發投入結構、推動科技面向經濟,加速科研成果商品化等方面,各國政府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以90年代英國信息化建設來說,為順利推進國家信息基礎結構的建設,政府充分注意發揮其領導、扶植、示范、調控和管理職能。而90年代中期以來韓國特別注意發揮政府的引路和鋪路作用,推出發展科技的五大政策:進一步加強對科技工作的領導;建設大德科技城;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以優惠政策鼓勵高技術(尖端)產業優先發展;對產學研協同研究采取各種支持措施。另外,韓國政府還注意政府調控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支持重點企業,提高其國際競爭力。

    (三)建立官學民一體、產學研結合的全方位科研開發體制。現代高精尖科技的研究與開發往往耗費大量財力,需要各學科、各領域精兵強將的通力協作。因此目前美國、日本、德國、英國、以色列、韓國等科技領先國家都注意調動政府、企業、大學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多渠道、多層面有機結合的科研體制。一方面這些國家在資金投入上,由政府財政撥款,私人企業投資,高等院校籌集,各種非贏利基金會贊助,形成來源廣泛、數量充足的全方位投資結構。另一方面為使科技發展及時產出最大經濟和社會效益,當前各國政府對日本多年來推行的官學民一體、產學研結合的成功經驗頗為青睞,紛紛彷而效法。其具體做法是:重視政府與民間在科技領域的合作,把民間的科研力量和科研活動納入國家整體科技發展規劃;政府積極推動全國各種科研機構、企業和大學之間在會計研究與創新方面的聯合攜手,實行教學、科研、生產三大環節相結合,及時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為完善其產學官相結合的模式,又在2001年進行了政府體制改革,內容為:將原來的科技廳和文部省合并,成立文部科學省,經濟產業省與郵電廳合并,并重點從科技上扶持企業,形成文部科學省抓上游科研開發,經濟產業省、農林水產省、國土交通省抓下游企業科技發展的新格局。同時日本政府在相關政策上也作了相應調整。可見,如何將政府的權威和組織職能、大學的科技人才、企業的資金設備以及其他有關社會資源形成優勢互補,相得益彰,是新世紀各國科教興國戰略中的一大發展趨勢。

    (四)實施教育體制改革和人力資源開發。科技競爭力成為當今決定國家綜合國力競賽的關鍵因素,而科技差距歸根結底是人才差距,是人在觀念和技能上的差距。國力的增強,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才的培養,均離不開教育。因此,重視教育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對教育的職能、體系加以調整完善,已越來越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目前美、日均把教育改革當作振興科學技術、保持世界領先的戰略性工程,大學的教育改革主要圍繞科學技術的發展而進行,其明顯具有三個特點:一是專業設置與課程結構綜合化,二是加強“文理滲透”,三是將信息高速公路建設與改善教育設施、改革教育手段聯系起來,四是建立教學、科研、生產聯合體。現任美國總統小布什早在200010月競選時就強調要全面發展科技必須加強教育。1996年歐盟委員會通過的第一個“歐洲創新計劃”要求成員國改進教育的培訓內容和方法,加強教育機構和企業的合作,鼓勵大學科研人員向企業流動,促進高校向企業的技術成果轉讓。目前許多國家有意識地增加教育投入,在不斷完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體制和內容的同時,重視社會在職教育和終生教育,大力開發人力資源,提高國民素質。目前經合組織國家的教育經費已占其政府支出的12%,職業培訓支出也占GDP2 . 5% 。為在廣大范圍引進智力資源,還有一些國家采取積極招攬人才的政策。韓國在80年代初就公布了《長期科學技術人力需求展望》,不斷加強高級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努力改善引進和吸納人才的環境和條件,90年代以來韓國人才外流趨勢開始扭轉,有60%的留學生學成回國。新加坡則建立了吸納海外人才的專門機構,創建了許多世界一流的科研機構,其惜才、愛才、用才的良好環境,吸引了眾多海外優秀人才,1996年新加坡經濟增長率中2. 2%是外來人力的貢獻。

    (五)開展國際科技合作。現代高精尖科技具有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有機結合的特點。一個項目的研究開發牽涉領域之多、需要耗資之巨,用設備之昂貴,時間周期之長,擔當風險之大,往往是一國難以勝任。由此70年代開始的國際科技合作潮流,到世紀之交已在廣度和深度上迅速擴展,以致于以科技帶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國都不同程度地參與了跨越國界的科技合作進程。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當數歐洲“尤里卡計劃”。鑒于歐洲國家在高新科技領域合作和協調的重要性和緊迫性,1985年西歐17國宣布成立“歐洲研究協調機構”,啟動“尤里卡計劃”,10年里共完成242個項目,1995年又新設147個項目,研究領域主要是信息技術、環保技術、生物技術和醫療技術。此外大型國際科技合作例子還有,正在進行中的美、俄、日、歐盟四方共同參與的國際核聚變實驗堆計劃,由俄、日、奧、美、南非等國聯合實施的“世界天文望遠鏡”項目,等等。而目前包括中國在內的眾多國家參與的人類基因組研究項目,更是說明現代科研的一些重大課題,通常具有廣博性、綜合性、多學科性和多結構性,任何一個國家不可能在所有科技領域處于全面領先的地位,難以靠一國的力量解決這些重大課題。

    三、對21世紀中國科教興國戰略的啟迪

    通過由上考察,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科教興國戰略不僅是近代以來經濟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歷史經驗,也是現代科技革命深化發展的現實要求。我們進行歷史上不同國家科教興國戰略模式特征的比較研究、世紀之交各國科教興國戰略調整趨勢的共性整合,旨在為當代中華民族的振興和騰飛提供有益的啟迪。

    直到15世紀以前,中華民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科技文化,使中國昂首走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前列。但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也有致命的不足,“主要是沒有形成實驗科學傳統和完整的學科體系,科學技術沒有取得應有的社會地位,更缺乏通過科技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動力和機制”。因此在1516世紀歐洲興起文藝復興運動的同時,中國開始落后。從明朝中葉開始,三百年的閉關鎖國,促使中國與世界的差距迅速擴大,最終釀成近代史上中國屢遭列強欺凌的悲劇。

    在當今隨著新科技革命的深化、信息革命和知識經濟浪潮的涌動,全球社會以經濟為基礎、科技和人才為關鍵的綜合國力競爭加劇,科教興國戰略的成功實施與否更是關系到民族的前途、國家的命運。目前世界各國紛紛結合自己的國情,不同程度地進行科教興國戰略的調整與完善。在我國,鄧小平同志1978年就明確指出:“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和“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以后他又進一步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英明論斷。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和國家第三代領導人也多次重申“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軌道上來”等號召。1995年黨中央、國務院正式提出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江澤民總書記在中共十五大報告中再次強調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作為我們爭取在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保障。

    我們結合有關國際經驗,就21世紀中國科教興國戰略實施中應特別注意的幾個問題進行簡要的理論探討。

    1)科技與經濟的結合。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就是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必須堅持經濟建設依靠科學技術、科技工作面向經濟建設這一基本方針。前蘇聯在科研規模上位居世界第一,但總體科技水平還是遜色于美國,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科技研究與工業生產嚴重脫節。無庸諱言,目前在我國也在相當程度上存在科技和經濟相脫節的問題。要革除這一弊端,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必須在建立有利于科技進步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努力營造和完善有利于經濟發展的科技體制。同時要加強基礎性研究和高技術研究,加快應用技術的開發與推廣,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把市場與社會需求作為科技發展的導向,重視研究、開發與產業化的有機銜接。

    2)創新是進步的靈魂。開拓創新是科學的本質,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結合國情,在充分吸取和借鑒世界既有成果的基礎上,敢于和善于創新成為一國推進科技發展的關鍵,這是包括美國、日本等國家科技進步的成功之舉,也是當今世界范圍內經濟和科技競爭的決定性因素。知識經濟是知識加創新活動的經濟。在科技發展突飛猛進和知識經濟浪潮澎湃的今天,依靠傳統的模仿先進國家技術求得發展的方式,已經難以收到“后發制人”的效果。因此江澤民同志近來多次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我們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選擇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具有戰略性、基礎性和關鍵性的重大現實課題,集中力量進行攻關,爭取突破創新,努力實現我國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3)教育在科教興國中的基礎地位。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培育靠教育。近代以來的各國科教興國戰略中,教育為先是共同之道。國民教育水平和科學技術實力共同構成衡量一國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教育和科技是民族振興和國家昌盛的不可或缺的兩大支柱。在當代世界,教育不僅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重要搖籃。以高新技術為先導的知識經濟,需要教育提供關鍵性的人力資源和智力支持。教育應與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各類人才支持和知識貢獻,這是我國面向21世紀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為此有學者提出:教育必須創新,教育創新重在實施素質教育;教育必須以提高全體國民科學文化水平為目標,不僅要繼續發展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更要積極加強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教育價值要放在培養人的創造性思維上,培養勇于創新的新一代國民。

    4)社會科學在科教興國中的重要作用。迄今為止,社會上許多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視和輕視社會科學的不良現象。其實,科學自誕生以來,就始終包含著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方面內容。自然科學是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科學,社會科學是人類認識和改造社會、促進社會進步的科學。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自然科學、技術與社會科學之間的相互影響、滲透、聯系越來越緊密。社會科學的“人文精神”與自然科學的功能和價值之間存在重要的互補關系;現代社會科學的各種理論模式和分析技術,是當代高度復雜的國民經濟運行和社會管理的知識基礎。尤其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對自然科學研究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指導作用。

    著名古代希臘史家修昔底德曾言:“人類福祉從不久停一方。”我們相信,只要我們立足本國實際,適應世界潮流發展,充分吸取世界文明一切有益成果,在改革開放中堅持以科技和教育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必將在不久的將來重鑄歷史的輝煌。

     


    www.4466d.com